74 KiB
2.2第⼆帝国:运河(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卷四《第⼆帝国:运河》(下)<----我们在这⾥
卷五《第三帝国:圐圙》(上)
卷六《第三帝国:圐圙》(下)
视图
gantt title 辽⾦夏宋 dateFormat YYYY section 北⽅ 契丹:QD,916,209y 西夏:XX,1038,189y ⼥真:NZ,1115,119y section 南⽅ 北宋:BS,960,167y 南宋:NS,1127,152y
卷⼀《第⼀帝国:⻓城》(上)卷⼆《第⼀帝国:⻓城》(下)卷三《第⼆帝国:运河》(上)辽⾦夏宋
契丹与回鹘
东汉的丝绸之路,⾃敦煌起,分为两路:
南道,⼜称于阗道,东起阳关,经若羌,精绝,于阗等,⾄葱岭。
中道,天⼭南路,东起⽟⻔关,经楼兰,⾼昌,⻳兹,喀什等,⾄⼤宛(读冤)。
于阗道能通⾄君⼠坦丁堡,所以是东汉的条条⼤路通东罗⻢。
⾄唐朝,开发出北道,⾛天⼭北路,东起⽠州,经哈密,庭州,伊犁等,⾄碎叶。
因为碎叶城是李⽩⽼家,所以如果李⽩来⻓安,必⾛北道。
南道、中道虽是东汉打通,但⽟⻔关、阳关两座关隘却是汉武帝修的。
南道因为要去于阗国贩卖和⽥美⽟,阳关古道的宽度据测算达到了120⽶宽。
换算⾄今天的国道标准,阳⾕道的路基宽度可以容纳双向20⻋道。
反差之⼤造就了那句割袍断义的俏⽪话⸺"你⾛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桥"。
王维送哥们"元⼆"去安西(都护府),造就了劝酒的巅峰之词:
渭城朝⾬浥轻尘,客舍⻘⻘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
中道⽟⻔关的得名,也来源于汉代与西域诸国⽟⽯贸易的繁荣。
因为中道不通于阗国,所以这⾥的⽟⽯,只可能是同喀什进⾏贸易。
"喀什"⼆字本⾝就是⽟的含义,所以喀什噶尔就是"⽟城"。
岑参这⾸《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的⾮常有意思。
弯弯⽉出挂城头城头⽉出照凉州
将军⾦甲夜不脱半夜军⾏⼽相拨
凉州七城⼗万家胡⼈半解弹琵琶
⻛头如⼑⾯如割轮台九⽉⻛夜吼
琵琶⼀曲肠堪断⻛萧萧兮夜漫漫
⼀川碎⽯⼤如⽃随⻛满地⽯乱⾛
七⾔⼗⼆⾏的边塞古⻛⾮常少⻅,这种题材⽐较⾃由,像是席间的Freestyle。
辽史与契丹国志
关于契丹,我们主要参考元⼈脱脱主编的《辽史》。
脱脱在修订"辽宋⾦三国"史料的时候,应该说在⺠族平衡性⽅⾯,做到很好。
除汉⼈外,他还招募了钦察、葛逻禄、维吾尔和党项的史学家。
所以《辽史》也就成了唯⼀信史,必须参考。
《契丹国志》是宋⼈对契丹的邦交记录,可协同参照,不可照搬。
⽐如,《契丹国志》对契丹族源的记载是:
😮 第⼀代君主,⼿拿⼈的头⻣,没事不⻅⼈,有事情杀⽩⻢灰⽜就出来给建议。
因为有⼈好奇去看⼀代⽬的样⼦,结果⼀代⽬就消失了。
第⼆代君主,头戴野猪脑袋,⾝披野猪⽪,同样有事情就出来,没事情就闭关。
但他妻⼦将其⾝上的野猪⽪被偷⾛,⼆代⽬不知所终。
第三代君主,被供奉⽺⼆⼗只,他每天吃⼗九只,第⼆天剩下那个⼜变成⼆⼗只。
这三个⼈都有治国之才,其他⺠族如汉族,⽐不上他们。
平⼼⽽论,这⽐尧舜禹,夏商周的故事如何?
怪只怪,契丹⼈对⾃⼰的史料保管不善,⽽被南宋如此唐突,可悲可叹!
《辽史》对述律平的⾝世记录: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其先回鹘⼈糯思。
述律平是耶律阿保机的皇后,所以⼤辽所有姓耶律的皇帝都有回鹘⾎统。
西辽的耶律⼤⽯庶出,不是述律平所⽣,没有回鹘⾎统。
《辽史》对⻘⽜避让的记录来源于童谣:
尝⾄辽、⼟⼆河之会,有⼥⼦乘⻘⽜⻋,仓卒避路。
忽不⻅,未⼏,童谣⽈:⻘⽜妪,曾避路。
⽼⼦西出函⾕关,⻘⽜送道;迦摄摩腾、竺法兰⽩⻢驮经⼊洛阳。
"⻘⽜⽩⻢"的传说,难道是在描述回鹘当年佛道⼆元并⽴的⼤千⽓象?
《魏书》记载:
昔⻩帝有⼦⼆⼗五⼈,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受封北⼟,国有⼤鲜卑⼭,因以为号。
会不会是在说,道教在回鹘吃不开?避路了?
述律太后对于家族起源的转述,应该说是⽐较原始的。
如果揣度是给述律后给⾃⼰戴⾼帽⼦还不⾄于,况且这⾼帽⼦还挺奇怪。
包括草原⺠族各种天之骄⼦的传说,也不是"胡说⼋道"。
党项与⼤夏
让我们从两部合拍⽚说起。
2010年,李蔚然执导《决战刹⻢镇》,剧情以虚构胡栓⼦盗取西夏王陵的宝藏展开。
为增加剧情的可信度,李导在影⽚开头以⼀段西夏⽂的腰牌缘起⻢步芳剿灭胡栓⼦的"旧闻"。
2011年,徐克导演在《⻰⻔⻜甲》中,也是借⽤西夏⽂为影⽚增加神秘⾊彩。
西夏⽂写电影《⻰⻔⻜甲》中的:来甲⻜旋⻰,沙海献神⻔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史记·⼤宛列传》中对⼤夏的描述是:
其兵弱,畏战。善贾市。
对⼤⽉⽒的描述则是:
⼤⽉⽒在⼤宛西可⼆三千⾥,居妫⽔北。
其南则⼤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按照地理位置和⽂物断代,吐⽕罗⼈据推测有可能是⼤夏的先祖。
有根据吗?
匈奴⼈逾葱岭,渡妫⽔,并五翖(读西)侯,征服了希腊·巴克特利亚。
截⾄西汉张骞打通西域之时,⼤夏、⽉⽒皆为匈奴所破。
史记、汉书将错就错,仍呼其旧名"⼤夏"。
《后汉书》称"兜勒",《魏书》称"吐呼罗",《隋书》之后皆称"吐⽕罗"。
赫连勃勃
野⼼勃勃
李元昊:元者,天也;昊者,红⽇当空。
李⾃成
在进⼊蒙古章节之前,容我将天⼭崇拜的⺠族史,再重头叙⼀番:
昆仑,正写是崑崙,连绵词,外来语。
崆峒就是⿊昆仑,喀拉昆仑,也是连绵词,外来语。
⻩帝,就是⻩河的帝王;⻩河,源⾃巴颜喀拉⼭脉。
喀拉,圐圙⾳转,故巴颜喀拉⼭意为,富饶的⿊⼭。
鲜卑⼈"赫连勃勃"名字中的"赫连",就是西鲜卑赫连部所在的贺兰⼭。
贺兰⼭是不是天⼭,仙⼭,我们看看宁夏王这么说。
这⾥的宁夏王,不是⻢家军那种草头王,⽽是⼤明正根⼉的藩王。
朱栴(读占)是朱元璋第⼗六⼦,封王后,就藩宁夏⻓达45年。
燕王篡逆后,为防其他⼈也帮他"靖难",开始"以公治国"⸺就是太监。
从诗⽂来看,朱栴的下半⽣不太开⼼,死后葬于同⼼县⻙州明王陵。
因故,《念奴娇·望贺兰》既有对神游太虚的向往,也有对四哥朱棣的怨⽓。
登楼眺远,⻅贺兰,万仞雪峰如画。瀑布⻛前千尺影,疑泻银河⼀派。
独倚危栏,神游⽆际,天地犹嫌隘。琼台⽟宇,跨鸾思返仙界。
我醉宿酒初醒,景融诗兴,笔扫千军快。下视红尘⼈海混,脱履不能⻓喟。
对⽉清光,饮馀沆瀣,⽓逼⼈清煞。⽟笙吹彻,此时情意谁解?
⼤明王爷字⾥⾏间说了⼀件事:贺兰⼭确实是沾了股仙⽓⼉的。
⾄于"⼀轮明⽉照贺兰"的故事,我们第三卷有详述。
西辽与中国
⼤辽从开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天祚帝耶律延禧,享国218年。
如果算上西辽,从耶律⼤⽯,到耶律直鲁古,契丹⼈的政权共存续了304年。
这个数字,超过唐,仅次于东西汉和南北宋,这就是实⼒。
但对契丹⽂化的研究,学界的热情与其国祚之绵⻓不甚相符。
如同敦煌学实际上是在⽇本,契丹学实际上是在俄罗斯,更确切的说,是在圣彼得堡。
这不奇怪,直到现在,斯拉夫语系和突厥语系还选择⽤契丹来称呼中国。
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什么会有精神契丹⼈?
怛罗斯与卡特万
⽇本遣唐使⽬睹⻓安的奢靡,造就不少"精唐",⽐如空海⼤师。
但西域诸国可是眼睁睁的看着怛罗斯之战中,⼤唐的外强中⼲,不堪⼀击。
此战发⽣在⽞宗朝,国⼒不可谓不盛,彼时为公元纪年的751年。
怛罗斯英译Talas,也做Taraz,现代汉语叫做塔拉斯。
蒙古历史上最后⼀次忽⾥勒台⼤会,就在塔拉斯河附近举⾏的。
也就是《⻢可波罗》最后⼀集中,忽必烈与海都较量的位置,第三卷详叙。
⾼仙芝在怛罗斯败于阿巴斯,主要原因是猪队友葛逻禄⼈的临阵倒⼽。
⾼仙芝是⾼句丽⼈,算不得是名将,正因为输了达罗斯之战,所以⽼外要把他捧起来。
但这次直⾯塞尔柱突厥加上西喀喇汗国的,是耶律⼤⽯,结局当然不⼀样。
耶律⼤⽯据推测,很有可能是⼤辽的状元,按理说智商应该⾮常⾼。
根据元朝修撰《辽史》的记载,耶律⼤⽯⼆⼗⼋岁在⼤林⽛院"擢翰林应奉"。
以宋⼈《契丹国志》所载,殿试第⼀名才有资格"擢翰林应奉",即汉地状元。
契丹⼈不在乎汉⼈"状元"⼀类表述,⽽是称呼耶律⼤⽯为"⼤⽯林⽛"。
卡特万之战
⼥真俘虏天祚帝后,灭辽,耶律⼤⽯由今呼和浩特⻓奔两千多⾥⾄可墩城,就地称王。
可墩是指可汗的夫⼈,是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四个草原⺠族对⼥主的特称。
插⼀句,蒙古克烈部追随西辽来到可墩城,景教⼤兴。
克烈,圐圙⾳转,意为天下。
克烈的居住地在⼟拉河和克鲁伦河之间。
⼟拉河,圐圙⾳转,意为天下,流经乌兰巴托。
克鲁伦河,圐圙⾳转,流经温度尔汗,注⼊呼伦⻉尔市的呼伦湖。
呼伦湖,圐圙⾳转,意为天下。
三年后,得知天祚帝耶律延禧病故,耶律⼤⽯⽩⻢⻘⽜祭天,西域称哈喇契丹QaraKhitai。
哈喇就是喀拉,如喀喇昆仑⼭,意思是⿊⾊,颜⾊取⾃⽞武岩,代表坚不可摧。
耶律⼤⽯建元延庆,上突厥汉号菊⼉汗,⼜汉尊号天佑帝,威不可测,⼤漠诸部⾂服归⼼。
⼜隔三年,西辽欲东征⼤⾦,⽆奈隔⼭探海,给养难供,就此作罢。
⼜是三个三年,耶律⼤⽯以天赐之威,地形之利,葛逻禄忠勇,在卡特万灭掉塞尔柱帝国⼗万联军。
塞尔柱失去对波斯的控制,历经坎坷,半个世纪后,为蒙古所灭,成为伊尔汗国的附庸。
契丹与国泰
突厥⼈⾃此称呼中国为Kathay。
拉丁语系则去K变C,发⾳没变,Cathay。
那个国泰航空⽤的就是这个契丹的称呼。
斯拉夫语系的称呼为Kitai,是因为罗斯受洗后经常听教廷讲经说法。
那教廷为什么也称呼中国为契丹呢?
对啊,拉丁语,那可是神职⼈员的专利啊,为什么也跟着改⼝呢?
⼗字军东征九次,⽽触异教徒不得,耶律⼤⽯⼀⽐⼗的战损⽐灭掉塞尔柱突厥,改⼝肿么了?
古希腊⼀般称呼中国为Seres,差不多是丝绸的意思。
罗⻢⼈告诉希腊⼈,丝绸是四川的⾳转,浪个是契丹,⽜逼的很,别摸我!
罗⻢教廷甚⾄开始以歌谣传唱:
遥远的东⽅有⼀个⼈,他的名字就叫约翰,
神秘的东⽅有祭祀王,他的汗名叫菊⼉汗。
遗憾的是,《⻢可波罗》第⼆季烂尾,线索⼈物祭祀王约翰也⼀起跟着烂尾。
遗憾在哪⾥?
批判的对象,少了⼀只抓⼿。
哲别与耶律楚材
⻢可波罗回到意⼤利⾝陷囹圄,和狱友吹⽔之时,称华北地区为契丹。
受他游记的影响,利玛窦也四处游历,但逛遍⼤明,也没找到契丹。
罗⻢教廷直到《利玛窦中国札记》被⼴泛阅读之后,才省过味⼉来:
⻢可波罗⼝中的契丹实为西辽,西辽就是契丹,契丹是中华正统。
现代对西辽出⼟⽂物研究后专家们断定:西辽居然始终坚持写汉字,说汉语。
汉字写在货币上,眼⻅为实,不可能为假!但汉语呢?谁⼜能听到?
应该这么说,有佐证,有推理,信不信由你。
话说乃蛮部被蒙古踏平,屈出律出逃西辽,投奔耶律⼤⽯孙⼦耶律直鲁古。
这段故事⽤希腊寓⾔来说就是"农夫与蛇",成语来说就是"鸠占鹊巢"。
屈出律先当耶律直鲁古的乘⻰快婿,紧接着就篡掉岳⽗⼤⼈的汗位。
您没听错,昏聩如李尔王的耶律直鲁古,居然也敢⾃称"菊⼉汗"。
⾃古公公好威名!岂⾮亡国之兆?!
北宋与契丹
烛影斧声与兄终弟及
燕云台与杨家将
2020年,写萧燕燕的电视剧《燕云台》⾯世,评分不⾼主要归咎于"玛丽苏"剧情。
蒋胜男,⼥,浙江温州⼈,《芈⽉传》的巨⼤声量为她赢得了巨⼤的声誉⸺本届⼈⼤代表和政协委
员。
南宋江少虞作《事实类苑》,多⻆度记录北宋从太祖⾄神宗朝的"事实"。
此套书,功能上属于类书,体例上以稗乘、野史、笔记为主。
其中在记录契丹时,引⽤的是外交官路振的辽地⻅闻,萧太后与韩德让有染就出⾃此处。
此类记载很可能是配合"虽远必拿回燕云⼗六州"的汹汹⺠意。
唐骆宾王骂武则天是"牝鸡司晨",认为"秽乱春宫"者没有战⽃⼒,"请看今⽇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
下"。
⽑选第五卷中,⽑主席建国伊始曾批判过⼤汉族主义。
冯道与欧阳修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时恰为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在今天商丘,商丘曾为宋国国都。
孔⼦⽣于曲⾩,祖籍商丘,算是半个宋国⼈。
修六经,作《春秋》,慎终追远;法⽂王,注《易传》,克⼰复礼。
宋的国号,以古为尊,⽽⼤宋的国运也与宋襄公差不太多。
宋的平反在于,它不过是辽宋夏⾦元中的⼀个割据政权。
宋的⾮凡在于,它熬死契丹,党项,⼥真,和蒙古拉锯了40多年。
与唐朝不同,宋儒不讲出将⼊相,讲究的就是,慎终追远,克⼰复礼。
范仲淹《岳阳楼记》曾⾔:居庙堂之⾼则忧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堂五位儒相,范仲淹,⽂正公;欧阳修,⽂忠公;
王安⽯,⽂公;司⻢光,⽂正公;苏轼,⽂忠公。
江湖北宋五⼦,周敦颐,濂溪先⽣;邵雍,乐安先⽣;
张载,横渠先⽣;程颐,伊川先⽣;程颢,明道先⽣。
庙堂之上,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
江湖之远,为天地⽴⼼,为⽣⺠⽴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庙堂封侯拜相,彪炳史册;江湖以地称名,万古流芳。
武以⽴国,⽂以载道;以刑慑将,以谥法相。
⽐如,⾔必称"⼋⼗万禁军教头"的林冲这样的武夫,打落⾐冠,黥(读擎)⾯刺字。
但稍微带点功名的,必然是"刑不上⼤夫"。
那⼤宋官家怎么管理读书⼈呢?伊川先⽣程颐讲的通透:
刑罚虽严,可警于⼀时。
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
惟美恶之谥⼀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
好处是,官员犯错,即使处罚也会⽐较斯⽂。
坏处是,道德主义泛滥,只看⽴场,不计其余。
⼀个典型的例⼦就是欧阳修,将本应秉笔直书的历史也写成了道德⽂章。
欧阳修本名应该是欧阳脩,⾄少在他署名的时候都是"脩"字。
为什么后来被通称为"修饰"的"修",没查到原因,但⾄少查到,修脩⼆字并不互为通假。
我的记忆点在于,他⽼⼈家越俎代庖,私修五代正史,索性被⼈起了诨名。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下⽂写作欧阳"修",是以通俗为优先。
《五代史》本是官修正史,薛居正主编,体例完整,史料考究,就事论事,质量已属上品。
欧阳修开了家庭⼯作坊,"因繁就简"掉了⼀些内容,以论带史,堪⽐社论。
⼀个典型的例⼦,就是新旧五代史中,对"⻓乐⽼"冯道的褒贬。
冯道其⼈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那就很复杂。
简单来说,⼈是⼀个纯粹的技术官僚;事是⼀个不断被遣散,不断被返聘的事。
复杂点说,⼈是⼀个历经五朝、⼋姓、⼗⼆帝的相才;事是个奇幻漂流的事。
早年,冯道被刘守光聘为幕僚,刘守光⾃⽴,史称"桀燕"。
凡带桀,⼀听就不是什么好词,跳槽也是情理之中。
李存勖建⽴后唐,冯道拜⼾部侍郎,充翰林学⼠。
"李天下"被兴教⻔射穿下巴后驾崩,李嗣源上位,拜冯道为中书侍郎。
李嗣源崩后,李从厚,李从珂相继继位,⾄此,冯道已封相位。
⽯敬瑭灭后唐,拜冯道为道守司空,加司徒,封鲁国公。
⾄此,冯道位列三公,爵位也已经是最⾼⼀级。
⽯重贵上位后,冯道⼜被加太尉,加封燕国公,和匡国军节度使,军权在握。
⽯重贵被契丹掳⾛,耶律德光洛阳登基,依汉制登基祭天,加冯道太傅,成为帝师。
耶律德光命丧"杀胡林"后,刘知远⾃⽴"后汉",聘冯道为太师。
刘知远定年号"乾祐",可上天偏不保佑之,改元未满整⽉⽽崩殂,刘承祐继位。
这么多封号,冯道早就不在意了,再加上后汉朝堂本就是个⻰潭⻁⽳,不如冷眼旁观。
果不其然,刘承祐愤⽽"⼀⽇杀三相",郭威打⻢进京,⼏欲"清君侧"。
沙陀最后伊⼈皇帝刘承祐被杀,后周代汉,郭威拜冯道为太师,兼中书令。
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但冯道没有继续被加官进爵,因为柴荣是个相当少⻅的英主。
如果不是灭佛损了阴德,柴荣能否成为"李世⺠第⼆"也犹未可知!
但操劳⼀⽣的⻓乐⽼,却也⾛到⼈⽣的尽头,柴荣辍朝三⽇以⽰哀悼,谥⽂懿,追封瀛王。
"懿"按谥法解:温柔贤善⽈懿。所以⾄少在柴荣眼中,冯道也不过是个与⼈为善的⽼头。
正主评价虽⾼,但宋儒们会如何看待冯道的⼀⽣呢?
我们只看⼀个案例,以点带⾯,争取做到"窥⼀斑⽽知全豹":
契丹灭后晋,耶律德光洛阳登基后,改国名为⼤辽,曾与冯道有⼀段对话。
薛居正《旧五代史》对这段故事的描述是:
戎王因从容问⽈: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道⽈: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其后⾐冠不⾄伤夷,皆道与赵延寿阴护之所⾄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对这件事的版本则是:
耶律德光尝问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道为俳(读排)语以对⽈: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者,赖道⼀⾔之善也。
俳语就是滑稽,您可以将郭继承的⼝⽓带⼊:
如如如来他来了吗?如来!到底来没来?如来!敲桌⼦!
如来来了也⽩来!惟有您辽太宗能救万⺠于⽔⽕!
薛居正说的是,君⾂之间从容问答,欧阳修是说冯道拍⻢屁,讲俏⽪话。
针对洛阳城破后,耶律德光没有屠戮汉⼈,新旧五代史的表述是:
薛居正说,冯道和赵延寿"阴护之所⾄也",也就是两个⼈暗戳戳的保护。
欧阳修则说,"赖道⼀⾔之善也",这究竟是捧呢?还是讽?
薛居正将冯道置于"列传";欧阳修将冯道放在"杂传"。
薛居正对冯道的离世⽤字是"薨",欧阳修则是⼀句"葬毕⽽道卒"。
"薨"是尊重柴荣的追封的"瀛王","卒"则意味只承认冯道是个普通⼠⼤夫。
那么我们不扣字眼,欧阳修到底是如何正⾯评价的呢?
予读冯道《⻓乐⽼叙》,⻅其⾃述以为荣,其可谓⽆廉耻者矣!
那么冯道在《⻓乐⽼叙》中是如何⾃述与耶律德光的这次会谈呢?
累经难⽽获多福,曾陷蕃⽽归中华,⾮⼈之谋,是天之祐。
耶律德光⼊主中原⽽⼑兵不染,冯道是真信全赖上天庇佑。
如果再结合灭佛前的沙⻔⻛⽓,不在乎如来他到底来没来,不正常吗?
冯道晚年著《荣枯鉴》,冷眼看尽五代,⼗段话道尽宦海⼼经。
⻓乐⽼,顾名思义,应该是知⾜常乐⸺那么冯道知⾜吗?
借冯道⼀⾸七律,以史为鉴,与君共品: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
道德⼏时曾去世,⾈⻋何处不通津。
但教⽅⼨⽆诸恶,狼⻁丛中也⽴⾝。
借杨慎⼀曲《西江⽉》,凭吊冯道,也与君共勉:
⼭⾊消磨今古,⽔声流尽年光。翻云覆⾬数兴亡,回⾸⼀般模样。
清景好天良夜,赏⼼春暖花⾹。百年⾝世细思量,不及樽前席上。
为什么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看不惯的⼈,却为何如此直抒胸臆?
这话就得倒回太史公司⻢迁⾝上了。
私修史册,以⾝犯险,司⻢迁乃是第⼀⼈,《报任少卿书》中⾔其鸿志:
⽂王拘⽽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脚兵法修列,不⻙迁蜀世传《吕览》;
韩⾮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
《史记》修毕上呈武帝,刘彻⻅《今上本纪》,"怒⽽削之"。
汉武帝绝对是千古⼀帝,能让他暴怒的⽂字,⼀定⾮常⾮常精彩。
所以《史记》并不完美,最精彩的"卷⼗⼆",永逝于历史⻓河之中。
当然了,除了"卷⼗⼆"被削,太史公⾝上某个地⽅也被削去。
欧阳修是什么⼈?岂有不知"以史为鉴"的道理?
《新五代史》很有可能是欧阳⽂忠公的读书笔记,是⾃⼰写给⾃⼰的。
只不过这个笔记,格式上太正式,⽂字上⼜太性情,最后就挺尴尬。
欧阳修本意是将《新五代史》带进棺材,⾼枕⽽⻓眠的。
但是,四个⼉⼦⼀合计,忠孝难两全啊!这书绝不能随葬!
担着官家雷霆之怒的⻛险,四⼦将《新五代史》上交给朝廷。
神宗感念欧阳⽒⼀翁四⼦的拳拳爱国⼼,谥欧阳修"⽂忠"。
借杨慎⼀曲《定⻛波》,缅怀欧阳⽂忠公之古道热肠:
⾬汗淋漓赴选场,秀才落得甚⼲忙。⽩发渔樵诸事懒,萧散。闲谈今古论兴亡。
虞夏商周秦楚汉,三分南北⾄隋唐。看到史官褒贬处,得趣。不摇纨(读完)扇⾃然凉。
历史学,我虽是外⾏,但是"⽩发渔樵"尚能煮酒论事,况我堂堂⼀⼯程师呼?
我要批判的是某些公众号,⽂⻛来看,应该是某些历史系科班出⾝的⼈在主笔。
细节看着都挺有道理,但退后⼏步观其全局、察其体系,真可谓"久闻⽽不知其臭"也!
唐突起古⼈来,诨名、荤段⼦满天⻜,肢解完毕再插管⼦,末了说⼀句"精神还是值得肯定地"!
如果不能给予历史⼈物之必要同情,就算博⼠念到头,与阉党何异?泯然众⼈⽽已!
《新五代史》的道德观,今⽇来看虽显迂腐,但其透露出的天下观却体现了时代精神。
《旧五代史》将南⽅政权的体例定为"僭(读剑)伪列传",契丹等北狄则定为"外国列传"。
⽽《新五代史》却将⼗国列为"世家",⼊华夏体系,北狄则⼊"附录",也不称外国。
儒家历来讲"华夷之辩",欧阳修对北狄的⺠族观,已经是北宋的极限。
就连"五代⼗国"现在这个通称,都是欧阳⽂忠公给命名的。
🎡 宋儒的天下观,就是从皇城开始的⼀个个同⼼圆:
内求需要"格致诚正":格物、致知、诚意、正⼼。
外求务必"修⻬治平":修⾝、⻬家、治国、平天下。
是君⼦,就是要出圈,直⾄"国治,⽽天下太平"。
或⽈:天下如何可平?
答⽈:你需要成为权⼒本⾝,所以读书中举、封爵拜相是⼀条⻰,所谓:
朝为⽥舍郎,暮登天⼦堂。将相本⽆种,男⼉当⾃强。
问⽈:可是太卷啦!何如⽼婆孩⼦热炕头,⼀壶浊酒喜相逢?所谓:
对酒当歌,⼈⽣⼏何!譬如朝露,去⽇苦多。
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四喜:
久旱逢⽢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榜题名时。
⼈⽣之终极⼤喜,喜不过⾦榜题名!
为什么要撺掇年轻⼈去读书?因为相权要与皇权分羹"共治天下"。
皇帝们⼼⾥虽不太爽,但也没有引⼊宦官来制衡相权。
既然⼤宋官家们⼼内默然,那么让明朝皇帝来当⼀回嘴替吧!
京剧有⼀出《游⻰戏凤》,讲的是正德皇帝到⼤同旅游偶遇李凤姐的故事。
杨廷和这个⼈的控制欲,在与少年嘉靖在"⼤礼议"事件中的争⽃中,显露⽆疑。
正德皇帝⼀个"放纵不羁爱⾃由"的⼈,⽣是被杨廷和逼得团团转。
李凤姐打听:军爷您住哪⼉?
朱厚照⼀句念⽩,却是道不尽的"可怜⽣在帝王家":
⼤圈圈⾥⾯有个⼩圈圈
⼩圈圈⾥⾯有⼀个⻩圈
圈
我就住在这个⻩圈圈⾥
⾯
元祐党与东林党
"⼤礼议事件"中,两百名仕官撼⻔呼嚎,直取明朝的命⻔,我们后有详叙。
北宋的命⻔则是王安⽯领导的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欧阳修、司⻢光、⽂彦博悉数被罢相,苏轼,苏辙兄弟因"乌台诗案"被流放。
⾄徽宗朝,⽴元祐党籍碑,将反对王安⽯的三百名仕官"⾦榜题名"。
这榜上的状元,正是"救⺠于⽔⽕之中,虽千万⼈吾往矣"的司⻢光。
世⼈皆知商鞅的《商君书》,却不知苏轼也有《商君论》。
《商君书》据推测不是商鞅写的,《商君论》却出⾃《苏轼集》。
《商君论》回顾了商鞅与桑弘⽺的改⾰历程,认为《史记》的评述境界不⾼。
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穑(读⾊)之效,⾮鞅流⾎刻⻣之功也。
⽽秦之所以⻅疾于⺠,如豺狼毒药,⼀夫作难⽽⼦孙⽆遗种,则鞅实使之。
⾄于桑弘⽺,⽃筲之才,穿窬(读余)之智,⽆⾜⾔者,⽽迁称之⽈:
不加赋⽽上⽤⾜。
善乎,司⻢光之⾔也!⽈: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财货百物,⽌有此数,不在⺠则在官,譬如⾬泽,夏涝则秋旱。
不加赋⽽上⽤⾜,不过设法阴夺⺠利,其害甚于加赋也。
⼆⼦之名在天下者,如蛆蝇粪秽也,⾔之则污⼝⾆,书之则污简牍。
明⼈陈邦瞻写的《宋史纪事本末》将"不加赋⽽上⽤⾜"放到了王安⽯的头上。
王安⽯怎么可能说这种没有⽓势的话?
⼀来⼀往之间,倒像是王安⽯在强秦桧"莫须有"的台词!
司⻢光仿佛在正⽓凛然的说韩世忠"何以服天下"的诘问!
所以⼤家以后再引⽤陈邦瞻《纪事本末》系列,千万注意考据!
经济史⽐较复杂,需要缘起的话题太多,没准需要⼀个系列才能讲清楚。
因本系列主要是说⺠族史观,财政改⾰具体措施,我们暂时⽋奉!
这⾥我们说⼀说王安⽯这个⼈,以及在他眼⾥的司⻢光。
王安⽯在读《史记·孟尝君列传》的时候,曾经写过⼏句批语: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此⼠之所以不⾄也。
鸡鸣狗盗是个成语,说的是孟尝君被两位"⾝怀绝技"的⻔客营救的故事。
⼀位钻狗洞,偷狐裘,贿赂秦昭王贵妃,孟尝君得以出城。
另⼀位学鸡叫,惑卫兵,⽽函⾕关⻔开,孟尝君得以回⻬。
所以"鸡鸣狗盗"是说,"就算是⼀条内裤⼀张卫⽣纸也有他的⽤处"。
王安⽯认为司⻢光写的那个破书,价值观和司⻢迁差毬不多。
其他⼈更是菜鸡!只有我王安⽯的眼界,才配领导财政改⾰⾛向成功!
千寻塔上⻜来峰,闻说鸡鸣⻅⽇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层。
熙丰变法⼀⼗五年,司⻢光冷眼视之,作三百万⾔的《资治通鉴》。
欲将⼼事付瑶琴。知⾳少,弦断有谁听?
元丰元年,王安⽯逝世,享年六⼗四,脱脱《宋史》⽤字为"卒"。
王安⽯已封"荆国公",按例当"薨",但历史是由司⻢光之笔写就的。
⼀⾸王安⽯⾃⼰的《浪淘沙》祭奠先⼈: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为钓叟⼀耕佣。若使当时⾝不遇,⽼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云⻰。兴王只在笑谈中。直⾄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年后神宗崩,哲宗继位,因年幼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任司⻢光为宰相。
次年元祐元丰,司⻢相公数⽉间罢黜新党,尽废元丰之法,史称"元祐更化"。
积劳成疾的司⻢相公天不假年,与世⻓辞,哲宗谥其"⽂正"。
⽼相公⼫⻣未寒,元丰、元祐两党,灵堂之上唇枪⾆剑,斯⽂扫地。
为⾸的正是:"伊川先⽣"程颐与"东坡居⼠"苏轼。
⽼太后驾崩之后,两党势均⼒敌不再,元丰重登⼤宝。
哲宗⻘春痘印还没退,便追贬司⻢相公,夺其"⽂正",改弦更张,重返元丰新法。
元祐党如丧考妣,元丰党弹冠相庆,真可谓:但⻅新⼈笑,那闻旧⼈哭?
党争的⾼潮,是徽宗遣蔡京和童贯两个⼤聪明在皇宫外⽴了⼀块"元祐党籍碑"。
本欲将司⻢相公等三百⼈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却被场流星⾬反噬。
农历年刚过,却天降铁陨,将此"历史的耻辱柱"拦腰砸断,这是什么信号?
徽宗慌了!蔡京尿了!童贯⼤⿐涕快进嘴了!元丰党、元祐党在标题党⾯前就是个弟弟!
"铁陨穿碑"这个版本过于喜闻乐⻅,但却并⾮空⽳来⻛,《宋史·天⽂志·卷12》:
元佑元年正⽉癸⺒,星出狼星南,向东南急流,⾄浊没,⾚⻩,有尾迹,明烛地。
像这种"天降异象"本应归在"五⾏志",却被放在《天⽂志》中,⽆形中可信度提了⼀级。
为什么字越好,⼈越坏?如:李斯、秦桧、蔡京、严嵩、康⽣?才疏学浅,量⼒⽽叙。
李斯创⼩篆⽴秦政公⽂标准字体,秦桧字称秦体,与赵佶瘦⾦体共同影响宋体书法。
蔡京得⼆王精髓,以楷定⾏,以⾏⼊魂、⾏楷相依,相得益彰。其字刻于"元祐党籍碑"。
蔡京书法
秦桧书法
严嵩在岳王庙前的书法,我们到"⼆论满江红"的章节,再继续详叙,此处跳过。
康⽣草书主席语录"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家来",落墨遒劲,笔锋潇洒,形意俱为上品。
前不久看到有博主吹诸葛亮和耶律楚材的字,那⼲脆⼤家⼀起品鉴⼀下,看看咋样:
好像没有必要⾮得找书法这个⻆度来吹孔明与楚材。
还是那句话,在⼀定层⾯上,字越好,⼈越差。
回到元丰⼋年,司⻢温国公薨,哲宗谥"⽂正",钦宗褫夺美谥,⾼宗拨乱反正,双⼿奉还。
这⼀通操作下来,好⽐基努李维斯荷枪实弹上了重庆万州的死亡公交,魔幻且窒息!
驾驶舱内满是弹孔,这弹孔,就是赵匡胤⼀⽣的⼼结:
被⽯敬瑭出卖的燕云⼗六州。
曹勋与康王
饮⻢⻓城窟⾏
汉⻢饮⻓城,匈奴空塞北。
东胡与乌丸,先驱出绝哉。
⽉⽒合康居,受诏发疎勒。
右校罗天⼭,左⼭林胡国。
嫖姚登狼居,旌旗照穹碧。
号令明秋霜,虏帐余空壁。
瀚海⽆惊波,献捷⾛重译。
⼤将朝⽢泉,后部腾沙碛。
九宇动声容,功烈光篇籍。
将军拜通侯,歌舞连朝⼣。
南宋与⼥真
五代⼗国不是南北朝,⽽是北契丹、中五代、南⼗国。
澶渊之盟,契丹是按照⽯敬瑭的三⼗万绢帛,仿旧历⽩银⼗万两,绸缎⼆⼗万匹。
钱还好说,这燕云⼗六州是块⼼病。
为北宋按下加速键的,是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的核⼼是,南北⽠分⼤辽,宋得燕云⼗六州,⾦得三⼗万的岁币。
三⼗万给谁不是给,还能拿回⾃赵匡胤"⻢蹄南去⼈北望"的战略纵深,徽宗何乐⽽不为?
问题是,从更⼤的战略考虑,⼥真⼈能⽣吞⼤辽,为什么不能活剥⼤宋?
驱⻁吞狼,狼若净,这⻁⼜该吃谁?
是谁把西伯利亚⻁放进来的?
京剧中反映宋朝的戏有四出:杨家戏,包公戏,⽔浒戏和说岳戏。
杨家将和包⻰图的情节中,都会涉及到呼延赞这个⼈物。
很有意思的⼀个暴躁⽼哥,传闻轶事不少,略过不表。
⽔浒和说岳中,呼延灼被虚构出来延续呼延赞的⾎脉。
但实际上,呼延灼的⼈物原型是真实历史⼈物呼延庆,⽽他才是海上之盟的关键⻆⾊。
呼延庆与海上之盟
唐代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提及,匈奴四姓中,呼延⽒最贵。
呼延,圐圙的⾳转,意为天下,那必须贵啊!
呼延庆不仅担任⼤宋的平海军指挥使,他还是个半路出家的外交天才。
外交官的基本素质包含哪些?
⾸先,要政治可靠,根红苗正,有爷爷呼延赞的背书,虽是胡⼈,⾚⼼杀贼。
插⼀句,呼延赞是个刺⻘达⼈,满⾝的"⾚⼼杀贼",⾃残表忠在⾏伍中是蔚然成⻛。
"尽忠报国"成就了岳⻜,刺的字成就了岳⺟⸺天下仕⼈对丈⺟娘的雅称。
其次,要过语⾔关,不能光会说外语,还得熟知番邦⻛俗习惯,明⽩分⼨在哪⾥。
呼延家为鲜卑⼈,契丹语是鲜卑语的下游,⽽⼥真语⼜是契丹语的下游,语⾔关问题不⼤。
最后,是外交⻛度以及临场反应问题。
史书⽅⾯的记载是,呼延庆其善"辨博",可能是通假"辩驳"。
既然三花聚顶,呼延庆蓬莱渡海,带诏书⾯⻅完颜阿⻣打。
魔⻤在细节之中,阿⻣打揪住诏书⼆字,对呼延庆⼤发雷霆,极尽羞辱。
诏书,有上对下之意。
你宋和⼤辽是兄弟之国,没⽑病!
你觉得我是⼤辽的藩属吗?欺⼈太甚!
呼延庆被留置渤海半年多,再三解释"请给个机会,待我⾦銮⾯圣,消除误会,再来请罪"。
阿⻣打允之,呼延庆回京,第⼆年密约海上之盟。
但辈分就是名分!这根刺,深深的扎在了⼥真⼈的⼼中。
朱熹与⽂天祥
南宋不再要脸,互相骂急了都是"你有病?你有药"这样的⽆厘头拆解。
不过,朱熹真的带来⼀味药,明天理,灭⼈欲即可。
您说什么?⾯⼦?君不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天祥,是丞相也是状元,朱熹之鸩毒,⼀饮⽽尽。
⼈⽣⾃古谁⽆死,留取丹⼼照汗⻘。
其实就是"饿死事⼩,失节事⼤"这句话⽂邹邹的表达。
⽂丞相就义之⽇,为1283年1⽉9⽇,如图,正值⼩冰期的下降通道。
到底多冷?史书有载:西湖结冰。不然怎么解释辽,⾦和蒙古都密集南下?
地点则是元⼤都柴市,今天北京南锣⿎巷旁边的交道⼝,那天的雪应该会很⼤吧?
⽂丞相被收⼫时,发现⾐带绝笔:
孔⽈成仁,孟⽈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这就是所谓仁⾄义尽。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今⽽后,庶⼏⽆愧!这就是所谓杀⾝成仁。
初论《满江红》
状元之才,理学之毒最重!
⽂丞相如果能再多转个弯,岂⾮和耶律楚材⼀样,能对中华有再造之功?
⼈们总将岳⻜和⽂天祥并称,但⽂天祥传世的诗词⾥,没有提过岳⻜这个⼈。
不光没提岳⻜这个⼈,也没提过这⾸如此"杂然赋流形"的词。
《满江红》南宋如果流传,《正⽓歌》为什么没有提这⾸词?
我们先对《满江红》做⽂本梳理:
⼋千⾥路云和⽉。
《汉书·西域传》有载:
乌孙国,⼤昆弥治⾚⾕城,去⻓安⼋千九百⾥。
乌孙在天⼭之北,"⼋千⾥路"当然是在说天⼭。
编者按:《⻓安三万⾥》
驾⻓⻋,踏破贺兰⼭缺。
壮志饥餐胡虏⾁,笑谈渴饮匈奴⾎。
轱辘就是⻋轮;轩辕就是⻓⻋。
匈奴就是猃狁,猃狁就是轩辕。
轩辕就是掌握了战⻋技能的匈奴,也就是⻩帝。
孔⼦籍贯宋国,宋是商⼈之后,商是有虞⽒之后,再往前就是⻩帝。
现在商⼈赚钱分三类:信息流、现⾦流和物流。
商朝⼈后代,赚钱就靠物流,即居奇货、通有⽆,成为商⼈。
所以商⼈的⾏为,本质就深刻在游牧⺠族后代⽂化基因中。
孔⼦认为,要成为君⼦,就要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商⼈的六⻔功课:有礼貌、懂⾳乐、会射箭、能开⻋、写好字、算账不出错。
射就是匈奴打仗的常⽤战法,御就是驾驭⻓⻋逐⽔草⽽居。
李⼴之所以难封,就是因为他学匈奴战法,以射箭远程攻击。
卢纶有诗赞之⽈:
林暗草惊⻛,将军夜引⼸。
平明寻⽩⽻,没在⽯棱中。
问题是,射的再深,最多是匈奴溃退,能斩草除根吗?
所以"师夷⻓技以制夷",最多和匈奴打个平⼿,就导致了"难封"。
霍去病之所以能"封狼居胥",是因为战术层⾯要求"全军突击"。
我们以⻩庭坚的⼀⾸⼩作来品评之:
西⻛鏖残暑,如⽤霍去病。
疏沟满莲塘,扫叶明⽵迳。
也就是说:西⻛鏖战暑⽓,如同霍去病"秋⻛扫落叶"⼀般轻松。
故《满江红》正牌作者思维⽅式与李⼴相同,都是"师夷⻓技以制夷"。
只不过,李⼴是射箭对决,原词作者是以⻓⻋踏破贺兰⼭。
待从头、收拾旧⼭河,朝天阙。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打完胜仗班师回朝,仰头望着天⼦的宫阙,格局⼩了!
朝天阙,就是朝天吼,或者⼀个字"犼",就是瑞兽麒麟。
"昆仑"⼀词据推测应该来源于吐⽕罗语"Klyomant"的⾳译,意为"神圣"。
关于神兽麒麟的⾸次记载,源于孔⼦在《春秋》中"西狩获麟"的典故。
麒麟,连绵词,英⽂Kylin,是Klyomant衍⽣词,本意就是天降瑞兽。
东汉许慎在《说⽂解字》对麒麟的描述是,其头上的犄⻆,只有⼀只。
这不就和⼈⺠法院⻔⼝的独⻆兽獬⾘(读谢志)对上了么?
华表上的犼
汾河边的麒麟
法院⻔⼝的獬⾘
朝天犼独⻆,麒麟独⻆,獬⾘也是独⻆,中华⽂化中遍寻,也就此三兽单只⻆。
犼蹲于华表远望者,朝天⽽阙;麒麟镇守河妖者,天⽇昭昭;獬⾘独⻆⽽辨者,真相不⼆。
图为"中国⼤陆庭审第⼀槌"的法槌,图为獬⾘,现被中国法院博物馆珍藏。
🤑 ⾸尔故宫也摆了⼀只獬⾘,问题是它头上没⻆,胯下没屌,抄也不抄全!
还有个作死的男团名⽈防弹少年团,骑在没⻆的獬⾘⾝上表演,这⼏块料少不了牢狱之灾。
或⽈:万⼀⼈家是骑在了狮⼦⾝上,那⼜怎么说?
代表中国出战的百度认为此事⼦虚乌有,看来韩国财阀没少给充VIP。
韩国⼈为什么如此下作:通过作践⾃⼰来恶⼼中国?
我们将在 第三帝国:圐圙(上) 中,系统回顾从⾼丽到朝鲜这段历史。
回到《满江红》本⾝,为什么词要以"朝天阙"这三个字来结尾?
我认为:这就是作者为"真相不⼆"、"天⽇昭昭"留下的绝笔。
⼀个⼈为什么要以曲笔的⽅式写就⾃⼰的绝笔?
余则成或云天明都是将真信息杂糅在假信息中,然后留⼀把钥匙在故事中。
《宋史》中,岳⻜死在⼤理寺,埋在⼤理寺,没提到过⻛波亭三个字。
浙江地⽅志没提过,2005年出版的《浙江通史·宋代卷》也没提过。
此⻛波亭根据《浙江监狱⼯作回忆录1949—2005》部分⽂字还原⽽成。
野史认为:⻛波亭⼀定就在⼤理寺内⸺以此来调和正史记载与⺠间传说的⽭盾。
📝 《浙江监狱⼯作回忆录1949—2005》中,曾任军管代表的⽼同志何⽃回忆:
1949年,我们负责接⼿⼩⻋桥监狱(当时叫浙江省第⼀监狱)。
当时国⺠党的狱警都已经逃跑,只有犯⼈98⼈,全部是汉奸罪。
院⾥留有⼀座亭⼦,据说就是南宋时的‘⻛波亭’,旁边还有⼀⼝井。
蒋介⽯对岳⻜的推崇,我们放到 第三帝国:圐圙(下) 三论《满江红》部分再谈。
对这段情节的引⽤是因为我⾮常不理解,⼤理寺对死囚执⾏程序为何如此不专业?
假如要执⾏死刑,为什么要把⼀个待死之⼈,拉到⼀个四⾯皆可逃窜的亭⼦⾥来?
是⼈,都有求⽣欲,别说什么横⼑向天笑!
谭嗣同
所以,也许根本不需要调和:⻛波亭者,⻛波停也。
都是⽂⾂杀武将,秦桧杀岳⻜与袁崇焕杀⽑⽂⻰到底有什么区别?
最⼤的差异就是名义:秦桧是以⼤理寺的名义,⽽袁崇焕则以尚⽅宝剑的名义。
⾦庸56年发表《碧⾎剑》提及袁崇焕,57年开始连载《射雕》涉及岳⻜。
那《满江红》究竟是如何⼴泛传颂于后世?
是⾦庸杜撰的《武穆遗书》,还是张艺谋的"剧本杀"电影?
其实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岳⻜的地位是怎么被抬起来的?
蒙古⼈当然不可能去彪炳岳⻜,可以关起⻔来欣赏,但毕竟是敌对关系。
故岳⻜的地位,⼀定是在蒙元之后⸺朱明得天下后,才被抬起来的。
有个⼈能为皇帝写道教的⻘词,也帮助岳⻜后⼈集结《武穆遗⽂》。
此⼈⼤才,却屡遭"奸相"打压,他顺理成章的进⼊了调查名单。
我们后⽂⼀共有三论《满江红》,此为第⼀论。
此⼈为第⼆论,⾦庸为第三论。
⼤辽与⼤⾦
辽六代⽬辽圣宗太平之治,澶渊之盟,宋辽是兄弟之国,北宋岁币三⼗万。
隆兴和议,宋⾦是叔侄之国。
⾦六代⽬⾦章宗明昌之治,嘉定和议,宋⾦是伯侄之国。
这还没完,加上南宋岁币银绢共六⼗万外加战争赔偿三百万⽩银。
辽九代⽬天祚帝亡国之君,希望北宋能给予政治庇护,未许,被⾦俘。
燕州
领幽燕⼗⼀
州
云州
领云朔五州
辽南京析津
府
辽西京⼤同
府
⾦中都⼤兴
府
⾦西京⼤同
府
⾦九代⽬⾦哀宗悲情落幕,曾以唇亡⻮寒之理游说南宋。
宋恨得⽛痒痒,必然不同意,哀宗⾃缢殉国,早死早托⽣。
但死前以"⽅向盘前不能没⼈"的理由,传了个后主。
⽅向盘之喻,失之毫厘,却差之千⾥!
更好的⽐喻应该是,牌桌上明知是点炮局,借故撒尿拉个垫背的。
哀宗尿遁投胎,后主两个时⾠不到,暴毙于蒙古铁蹄之下。
赵秉⽂与元好问
元好问⾃幼聪慧,⼗六岁到太原参加乡试,听捕雁⼈⼀语⽽怅然:
今旦获⼀雁,杀之矣。其脱⽹者悲鸣不能去,竟⾃投于地⽽死。
好问弱冠未满,却在《摸⻥⼉·雁丘词》⼀语道破情之所⾄,可谓明⼼⻅性: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死相许?天南地北双⻜客,⽼翅⼏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君应有语:渺万⾥层云,千⼭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暗啼⻛⾬。
天也妒,未信与,莺⼉燕⼦俱⻩⼟。千秋万古,为留待骚⼈,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坛宗师赵秉⽂得⻅⼤作,⼀发⼊魂,只待放榜之⽇能收其为⻔⽣。
元好问的仕途之路,⾛得相当坎坷,三⼗⼆岁本已进⼠及第,却陷科场弊案。
这⼀幕似曾相识,⼤明苏州才⼦唐伯⻁也曾为弊案所累,此案缘起在正⽚中有所涉猎。
唐伯⻁赋《桃花庵歌》(原版)以明⼼迹:
花前花后⽇复⽇,酒醉酒醒年复年。
记得五陵豪杰墓,⽆酒⽆花锄作⽥。
但千⾥⻢常有,⽽伯乐不常有。元好问朝中有⼈!当然是⽼赵呗!
科举三年⼀科,⼜逢⼤⽐之年,果不出所料,好问中了!
本⾝就才⾼⼋⽃,发挥正常,再加上⽼赵的"贡举"之⼒,终于中了!
⽼赵对⼤⾦的⼈才梯队建设,说"⽴下汗⻢功劳"也不为过。
吟⼀⾸⽼赵⾃⼰的《饮⻢⻓城窟⾏》,祭奠诗⽂书画全才与伯乐:
饮⻢⻓城窟,泉腥⻢不⻝。
⻓城城下多乱泉,多年冷浸征⼈⻣。
单于吹落关⼭⽉,茫茫原上沙如雪。
⼗去征夫九不回,⼀望沙场⼼断绝。
胡⼈杀戮为耕作,⻩河不尽⽣⼈⾎。
⽊波部落半萧条,羌妇翻为胡地妾。
圣皇震怒下天兵,天弧夜射旄头灭。
九州复禹迹,万⾥还耕桑。
但愿猛⼠守四⽅,更筑⻓城万⾥⻓。
⽼赵斥责胡⼈杀戮,说明⼤⾦⼥真不认为⾃⼰是胡⼈。
我们之前说过,⼥真的神⼭是⻓⽩⼭,故没有古⽉信仰,不可称胡。
但现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契丹的意义。
尾声:契丹的意义
契丹不就是⼀个偶尔得势的低等⽂明吗?
这恐怕是⼀个天⼤的误解!
怎么就扯上天了?
听完下⾯您就理解为什么能扯得上天!
炎⻩⼦孙与⻰的传⼈
中国科学院副院⻓、朱明地质学家丁仲礼接受采访时曾⾔:
现在温度肯定为800年来最暖,但是肯定⽐6000年前冷。
这种⽜逼⼈物特别惜沫如⾦(唾沫的沫),⽐较傲慢,⼀副"说多了你也不懂"的样⼦。
说浙⼤校友丁仲礼之前,就不得不先提⼀下他的绍兴⽼乡,浙⼤校⻓竺可桢。
俩⼈都是搞地球物理的,不知道是不是⾏规,反者看论⽂题⽬俩⼈⼝⽓都⼤得要命。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感觉好像《西游记》⾥能装⼈的葫芦。
丁仲礼更猛《250万年以来的37个⽓候旋迴》,感觉好像孙⾏者编出来能装天的葫芦。
咱们看看这葫芦⾥,究竟卖的啥药。
竺可桢在"五千年"这篇论⽂中,引述《⻓春真⼈西游记·卷三》有载:
西南⾏约三⼗⾥,忽有⼤池,⽅圆⼏⼆百⾥,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师名之⽈天池。
师就是⻋师,我们第⼀章有叙;天池就指赛⾥⽊湖,这⾥摘抄⼀节诗⽂:
天池海在⼭头上,百⾥镜空含万象。
县(通悬)⻋束⻢西下⼭,四⼗⼋桥低万丈。
我来时当⼋九⽉,半⼭已上皆为雪。
⼭前草⽊暖如春,⼭后⾐衾冷如铁。
竺⽼结合史料与1958年对赛⾥⽊湖的地质勘测,推算出元初之时的雪线⼤体位置。
⽐较遗憾的是,竺⽼只提了五千年,还差⼀千年:
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候时代。
竺⽼这篇论⽂是71年写,72年发的,那年已是82岁的⾼龄。
"250万年"这篇⽂章是丁⽼的出道之作,彼时只有32岁,发于1989年的春天。
再⼀看作者,眼泪是差点没下来,但查资料的时候,眼镜确实是惊掉了。
⽂章的第⼆作者是"⻩⼟学"的奠基⼈、国家最⾼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院⼠。
"250万年"⽴论就基于"⻩⼟学",⻓丁⽼40岁的刘⽼对后辈居然如此提携!
不!准确的说,应该是抬举!
货⽐货得扔,⼈⽐⼈得死!⼼潮难平,还是把点⼲燥的⻩⼟吧!
⻩⼟学的终极追问是:给"⻩⼟⾼原"冠名的"⻩⼟",到底是从哪⼉来的?
刘东⽣之前,学界对⻩⼟的来源有派:其⼀是⻩⻛刮来的;其⼆是⻩河带来的。
刘⽼给出了"新⻛成说",且将这个派别的扛⿍之作交给丁⽼,并使其署名为第⼀作者。
根据"新⻛成说",晋陕的⻩⼟序列从之前认为的7万年,直接向前推⾄250万年。
竺⽼"五千年"论⽂问世后的第⼆年辞世;刘⽼在得到国家授予的最⾼殊荣后,第五年辞世。
丁⽼在刘⽼的周年纪念⽂章中,对亦师亦⽗的刘⽼有过⼀段饱含深情的回忆。
杨钟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李四光为其⻩⼟学引路、竺可桢将其点将挂帅领导⻘藏科考。
⽂曲曜晃⽂昌兴旺⼼驰神往⼼花怒放
下⾯我想提出第⼀个猜想,的确是受竺⽼、刘⽼与丁⽼的启发,但必须撇清关系。
因为,结论看起来些许有些"跳脱"。
丁⽼的话翻译过来就是:⼋百年前最冷,六千年前⽐现在热。
倒推⼋百年是蒙古⼈南下征服中原的时间段,竺⽼那个例⼦说的就是这⼀段。
但竺⽼只上溯到五千年,⽽不是六千年,那丁⽼的结论从何⽽来?
⼤佬们遵循着更⾼的学术道德准则,不像我⼈微⾔轻,想说什么可以说什么。
从知⽹上看,丁⽼1989年开始研究⻩⼟学;1999开始研究江西赣北红⼟。
故第⼀个猜想是:⻩帝,就是从⻩⼟地来的⼈;炎帝,就是从红⼟地来的⼈。
按照司⻢迁的观点:炎⻩⼆帝在阪泉爆发冲突,阪泉就是今张家⼝怀来县。
炎⻩⼆帝合兵⼀处,与蚩尤在涿⿅爆发冲突。巧的是,涿⿅县也⾪属张家⼝。
背景知识补充:张家⼝的⻓城跨越战国燕赵、秦、北魏北⻬、⾦及明共六代。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两场战争不约⽽同的都在张家⼝附近开打?
此问固然有价值,但⼀个更有价值的问题是:⻩帝部从何出兵?⽼家何处?
我们前⽂中不⽌⼀次的提到鲜卑、契丹都是炎⻩之后,不知您是否还有印象?
之前还提到过,辽河的名字是西拉⽊伦河,⼜称⻩河,为消歧义写为"潢河"。
还有最后⼀次闪回,⾚峰的名字来源于红⼭⽂化,红⼭出⼟过中国最早的⽟⻰。
下⾯借诸位专家论断,与公开资料及我的猜想联⽴,推理如下:
如果六千年前⽐现在还热,那么西伯利亚与库⻚岛是宜居带,东胡⼈当然不傻。
⻩帝、蚩尤间的涿⿅之战发⽣时间距今五千到七千年,我们取中位数六千年。
⻩帝、炎帝间的阪泉之战距今四千五百年,即:⻩帝与蚩尤之战在前,炎⻩之战在后。
⻩河流域从六千年的⾼温到五千年的"适宜"促使⻩帝部族南下,与九黎蚩尤⼤战。
九黎经历灭国之痛,⻩帝部开始建设,可能是温度⼜升上去,⻩帝部继续北上游牧。
兴起于南⽅某红⼟带的先⺠,可能以农业为⽣,寻沃⼟⽽北上,占据燕赵之地。
在⻩帝部某次南下之时,与炎帝部爆发冲突,融合后继续向北,世居红⼭潢河间。
潢河即⻩帝之所,红⼭即炎帝之居。炎帝好⽟,故有红⼭⽟⻰,且疑似赵宝沟⽂化。
仅就史料繁简来说,简如《史记》⽆法参考,但史料太多太猛,同样不⼀定可信。
涿⿅之战中,最重要的符号是指南⻋,这⾄少说明,⻩帝早就有⻋,只是不能指南。
⻋的核⼼部件叫轱辘,圐圙⾳转,意为天下,有⼀定的"神授"之意。
天降神⼈,迷雾之中,得以知晓⽅向,⽽指南⻋的意象,其实就是天上的北⽃星。
北⽃九星⾪属于⼤熊座,⻩帝称有熊⽒;⽃⼝指向北极星,⼜称紫微星,后称⽟帝。
阪泉之战中,最重要的称呼就是将神农⽒称为炎帝,⼀个明显与⽕有关的部族。
有可能这个⽕,既不是烤⾁的⽕,也不是军⽕的⽕,⽽是能烧制陶器的⽕。
陶器烧制需要九百度以上的⾼温,五千年前的技术⽔平,只有柴窑与煤窑两类。
⽊柴⽕焰的⾼温在六百度,⽽煤炭,尤其是⽆烟煤的温度能⾼于⼀千七百度。
仰韶地处⻩河之滨三⻔峡附近,北有晋城、南有平顶⼭,都是产⽆烟煤的⼤⼾。
天渐凉,炎⻩⼆族继续南迁,⾄⻩河中游的仰韶、殷墟停⽌,将河按旧称命名为⻩河。
所以,仰韶⽂化可能是⼀部分脱离了农耕的神农⽒,以交换为⽬的在进⾏⽣产。
炎帝部有些⼈继续南迁⼊楚,进⼊⻓江流域后,楚国国君开始以芈为姓,以熊为⽒。
楚认先祖为颛顼⾼阳⽒,巧的是⾼句丽的⾼,就是"⾼阳⽒"的"⾼",下⽂有叙。
⾄汉初,刘邦以"⾚帝⼦杀⽩帝⼦为名"斩蛇起义,后为⻓江岸边某镇命名为"⾚壁"。
"江"与"红"的形似,我⼀直怀疑⼆者异出⽽同源,假如确有关联,那么:
《满江红》可能是炎帝部落北上,在阪泉之战的誓师曲。
希腊与西拉
夏是⼀个欧亚⼤陆共主的时代,⽽不仅是⼀个地标,此论已是学界共识。
仰韶⽂化距今可能有6800年左右,但其墓葬重⻅天⽇之时,惊现⼆⼗⼋宿。
墓主⼈距今六千四百年左右,其基因为O-F46,据统计占汉族⼈⼝14%略强。
⽽他的墓制居然也是左⻘⻰、右⽩⻁、剩下的就是南⽅七宿,不奇怪吗?
图为藏于⼤英博物馆的苏美尔天⽂泥板,诡异之处在于它只有南北两天星宿。
但这不是重点,最诡异的地⽅是:南天两宿的名称是星⽇"⻢"和⻤⾦"⽺"。
欧亚世界岛最早出⼟的⻢⻣头化⽯在⿊海附近,距今只有五千五百年。
以进⼊新疆界来计,⻢进⼊中国是4200年前,⽺进⼊中国4100年前。
要调和⽂物与化⽯的⽭盾,要么找出更早的⻢化⽯,要么否认墓中的南天七宿。
也许,这⼜是⼀个⽆法⾯对的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
仰韶⽂化可能是从海上进⼊中国,船上还带着中东地区的⻢与⽺。
甚⾄不⽌⻢与⽺,他们会不会就是诺亚⽅⾈的原型?您说河南哪⼉来的⼤象?
仅以时间段吻合来讲,建⽴或者⾄少影响仰韶⽂化的,似乎也只有苏美尔⼈。
苏美尔有发达的天⽂系统,航海系统也有,但如此夸张的远航毕竟令⼈⽣疑!
图为藏于⼤英博物馆的苏美尔天⽂泥板,诡异之处在于:只有南北两天的星宿。
在出⼟更多⽂物之前,我已⽆⼒继续狂想。
🎵 祭司神殿征战⼸箭
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潮中
你只属于我的那画⾯
经过苏美⼥神⾝边
我以⼥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斯河般的蔓
延
当古⽂明只剩下难解的语
⾔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
篇
但我还有第⼆个猜想,可能⽐苏美尔远航中国并带⼊星空⽂化更扯,那就是:
夏朝的这个"夏"字,很可能就源于⻩河的这个"⻩"字。
但凡有些过硬的证据,早就放在正⽂⾥,⽽不是在尾声⾥夹带。
以下推理漏洞百出,却⼜不吐不快,欢迎理性批判。
席慕容先祖很可能是鲜卑慕容⽒,其归化⼊契丹后,⼜重新归化⼊蒙古。
契丹的⺟亲河名⽈:西拉⽊伦河,西拉指⻩⾊,⽊伦就是慕容,指河流。
西拉⽊伦河就是⻩河,为避免混淆,给⻩加上三点⽔,叫潢河。
阿尔泰语系中L与R⾮常容易混淆,甚⾄影响到了⼀⾐带⽔的⽇本。
⽇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其啤酒⽤英⽂说是Beer,但⽇语中浊化为"必路"。
您可以把"呼伦⻉尔"、"蒙古语"、"R与L"作为关键字进⾏搜索看看结果。
由此得出第⼀个结论:⽊兰就是鲜卑慕容⽒,可娴静如⽔,可决⼝如潢河。
说完"⽊伦"再说"西拉",以西⾥尔字⺟将其转写为拉丁字⺟后,写为:Shar。
这个发⾳是不是已经有那味⼉了?不就是夏么?
但这⾥我要说的是《史记·⼤宛列传》中,张骞去的那个⼤夏。
骞从⽉⽒⾄⼤夏,竟不能得⽉⽒要领。
余太⼭从古希腊学者斯特拉波《地理学》的发⾳学出发,推测⼤夏是⻩帝之后。
后学觉得还可以更简洁,⼀句话:Shar就是夏,西拉就是希腊。
所以国际上正式场合⼀定要给"⼤夏"加个前缀,叫它:希腊·巴克特⾥亚王国。
如果⼤夏⼀定有希腊化的痕迹,也必然是塞迦或称释迦将⽂明带⼊希腊本⼟。
余太⼭认为,塞迦与⽉⽒都是⻩帝部少昊之后⸺毕竟岛⺠能建⽴什么⽂明?
图为希腊神话⼈物、腓尼基字⺟的创造者卡德摩斯在驯蛇,还敢说没抄苏美尔?
苏美尔蛇神叫Ningishzida,⾳译"宁吉什兹达",造型上其实也可以附会为DNA双螺旋。
故宫收藏的伏羲、⼥娲图,很明显也是双螺旋。
中华⻰与欧洲⻰
⻰也得分中欧,没翅膀的称ChineseDragon,⻓翅膀的称Europeandragon。
中国⻰灯
欧洲喷⽕⻰
⽇本和式⻰
但此种分类⽅式漏洞⽐较⼤,⽐如:明嘉靖年间瓷器上⻰就有翅膀,就称为"应⻰"。
这就缘起了⺠间传说中,在⻩帝麾下的两位⼤将:应⻰与王亥。
此⼆⼈功绩在于,将野⻢驯化为家⻢,后训练为战⻢,当时的名字称为"⽕畜"。
⽽正因有了"⽕畜"这个变量,⻩帝部在与蚩尤的涿⿅之战中,才优势尽现。
这个说法很眼熟:不少⼈在解释契丹、⼥真对赵宋的优势时,⽤的就是这套逻辑。
⻢确实是战争中的胜负⼿,象棋与⻢相关的⼦⼉,除⾺以外,还有⾞⸺⻢拉战⻋。
问题是:涿⿅之战应在四千六百年之前,⻢在四千三百年才进⼊华夏,差着步⼦呢!
但假如应⻰确实将战⻢形容为"⽕",则可能单指⼤苑⻢中的汗⾎宝驹⸺⾚兔⻢。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将吕布、关⽻坐骑当⾚兔;元帅曹操、刘备煮酒论云⻰。
这很可能意味着,从明朝回看三国之时,已将"⻰⻢"进⾏了"神化"抑或"圣化"。
实际在晚唐,诗⼈李郢就写过"四朝忧国鬓如丝,⻰⻢精神海鹤姿"的诗句。
《周易》⽘辞中,⽂王以"亢⻰有悔"⽐喻乾卦上九,以"牝⻢之贞"盛赞坤卦之德。
⻰⻢驮图出于⻩河,⽞武负书献于洛⽔,故今将"藏经阁"禁地改名为"图书馆"重地。
河图⼗数,天⽣地成⽽⼗⾯埋伏;洛书九宫、地煞天罡⽽九州⿍⽴。
希腊神话中的"恶⻰",《阿凡达》中的"伊卡兰"明显就是恐⻰时代的"翼⻰"。
从构思来说,欧洲⻰需要服从空⽓动⼒学,反观中华⻰,⼩翅膀明显就是个装饰物。
符号学来讲,多⼀个物件很可能就是指多⼀场征服,胜者将败者的图腾切⼀块安在⾝上。
所以尽管都是⻜⻰在天,中华⻰不只反重⼒,还反写实主义。
事实上,第⼀次将⻰捧到天上的⺠族,正是契丹。
早在契丹族始祖"奇⾸可汗"在位时,就将其所居称为"⻰庭"。
刘邦认炎帝为先祖,契丹也⼀样,故耶律阿保机也有⼀段"斩⻰起义",以法先祖。
《辽史·太祖下》:庚⾠,有⻰⻅于拽剌⼭阳⽔上,上射获之,藏其⻣内府。
我们之前说过,耶律德光把⽯敬瑭⽼婆、⼉⼦都掳到了今吉林四平,实际上就是⻩⻰府。
《通鉴·卷286》:⾟卯,契丹以晋主为负义侯,置于⻩⻰府。⻩⻰府,即慕容⽒和⻰城也。
后"直捣⻩⻰"则出⾃《宋史·岳⻜传》:
⻜⼤喜,语其下⽈:直抵⻩⻰府,与诸君痛饮尔!
⼥真认为⻰图腾很能代表⻢背⺠族的特点,故将"⻩⻰府"这个名称继承下来。
不但如此,⼥真⼈还将其精神图腾"⽩⼭⿊⽔"中的"⿊⽔",命名为"⿊⻰江"。
为什么东北契丹⺠族称⼤江⼤河为"河",⽽⼥真则称之为"江"?
西晋惠帝愚钝,时有惊⼈之语,或为⼀句"何不⻝⾁糜"⽽引发"⼋王之乱"。
兵祸糜烂,⼜酿永嘉之乱,⾄元帝司⻢睿,划江⽽治,⾐冠南渡,⼋姓⼊闽。
丢掉了⻩河与洛⽔,就是丢掉了河图与洛书,怎么才能重新拿回天下道统?
和蒋介⽯差不太多,也是诋毁⻩河,抬⾼⻓江。
朝鲜三国中的百济加⼊到南朝的朝贡体系,也继承了"江⼤河⼩"的称呼。
⼥真与朝鲜半岛来往密切,继续继承这个命名规则,就产⽣了东北江河并称的奇观。
⽽闽南语通过对吴⾳的影响,实际上也影响到了朝鲜与⽇本的官话系统。
我们继续说⻰,以⻓江为界,南⽅有哪些城市的"⼤名"敢于称⻰?
浙江⻰泉可追溯到东晋,明帝司⻢绍设⻰渊乡。⾄唐初,避讳李渊,改名⻰泉。
⻰从⻩河流域被带⼊⻓江流域,后流传于⼋闽⼤地。
九⻰江源于"客家⾸府"⻰岩⻰川,经过258公⾥的⻓途跋涉在漳州⻰海汇⼊东海。
客家⼈这个称谓源于南北朝的"给客"制度,唐后⼜发展为"客⼾"制度。
客家⼈拜⻤神、尚巫蛊,乃⾄于四川与福建的简称⸺闽与蜀都带个"⾍"字。
⽂化研究显⽰,客家⼈有"蛇崇拜",⽽蛇有⼆称:⼀称"⻓⾍",⼆称"⼩⻰"。
郭沫若是蜀地客家⼈,1956年挖万历皇帝的定陵时,其表现让后学⼀⾔难尽。
挖掘的准备⼯作,根本就没放在如何保护⽂物之上,反倒像是胡⼋⼀的⼀些⾏为。
蔡英⽂是闽地客家⼈,2022年8⽉2⽇,佩罗西⻜离台湾后,解放军开始"环台军演"。
蔡英⽂却选择到庙⾥烧⾹,找⾼⼈问对⸺⼤师,计将安出?
这就完美演绎了什么叫:不问苍⽣问⻤神!
神⻤是拿来研究的,不是参拜的!位⾼权重驻⽇拜⻤,必为凶兆!
美议⻓此次窜访,宣告了"⼀国两制"议题的失败。
良治与两制
虽然契丹是最早实践"⼀国两制"的⺠族,但他们毕竟没落在这四个字上。
宋⾃赵匡胤起,便想要拿回燕云⼗六州,岳⻜要"直捣⻩⻰",南宋韩侂胄要"克定中原"。
陆秀夫背着⼩皇帝赵昺跳海死于崖⼭,⽂天祥在元⼤都被斩于交道⼝。
借杨慎⼀曲《蝶恋花》凭吊崖⼭:
简尽残编并断简,细数兴亡,总是英雄汉!物有⽆常⼈有限,到头落得空⻓叹。
富贵荣华春过眼,汉主⻓陵,霸主乌江岸。早悟夜筵终有散,当初赌甚英雄汉?
契丹⼈没有⼤⼀统的执念,可能是早就悟透这⾸词的内核。
耶律阿保机仰慕刘邦萧何的君⾂佳话,将帝脉耶律姓与后脉述律姓,分别改姓刘与萧。
⾄耶律德光将政策落实为:以燕云⼗六州为屏障,⼀国两制,所谓: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
⾦庸在《天⻰⼋部》中对萧峰的官职"南院⼤王"似有误解。
管辖汉地的是南⾯官,⾛的是三省六部体系。
北院官确有⼤王院,不过⼤王院等于唐朝的⼾部,⽆军权。
⾄于南北两院,更不能望⽂⽣义作"以⽅向定南北"之解。
如辽⼈丹问宋⼈"左右俩丞相哪个⼤",宋⼈会说"⽆⼀定之规,需看朝代"。
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于契丹的官制设计。
契丹的权⼒中⼼在北部,所以北院的权重当然会⾼过南院。
如果权⼒中⼼确实南移了呢?南下北上的格局,会不会反过来呢?
⽐如海陵王完颜亮就曾经捣毁了位于哈尔滨阿城的⽼家,命王公⼦弟尽数迁都⾄⾦中都。
只不过,受限于⼥真⼈没有实施"⼀国两制","南北格局或许能对调"也仅限于猜想。
分院治国的直接好处是,看不惯对⽅,调⾛就好,杜绝党争。
那么契丹⼈为什么坚持"两制",杜绝"⼀国"?
就算武⼒统⼀,谁去治?以何⽽治?摸着⽯头过河?怕不是在"为⼈作嫁⾐裳"?!
遥想北魏孝⽂帝迁都洛阳,胡说者罢黜,改姓者嘉奖,却如墨滴⼊鄱阳,主体⺠族消解殆尽。
再说契丹之后的完颜亮,设国⼦监,改⾰科举,印交⼦钱,元好问都赞之为"天德⼩康"。
但完颜亮的历史评价是什么呢?谥号为"炀"。
谥为"炀"帝的,历史上有四位,光南朝"宋⻬梁陈"就占了两个。
南⻬萧宝卷、南陈陈叔宝、隋炀帝杨⼴以及⾦废帝完颜亮。
前三个都是亡国之君,但完颜亮却算得上是中兴之主!
所以耶律德光仅扶植⽯敬瑭为代理⼈即可,以制度的防⽕⻓城隔离南北官制。
如果⽤围棋来⽐喻,那就是:
允许五代⼗国做活,契丹仅取燕云⼗六州的外势,可以满意。
台湾是美国的⺠主样板间,为⼤陆特供;⾹港是中国的改⾰实验室,为台湾定制。
⼀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平在1978年提出的,参照对象,就是契丹在燕云⼗六州的政策。
此论提出之后,解放军旋即停⽌历时了⼆⼗年的"单打双不打"炮击策略。
遗憾的是,两岸还只处于⽴牌阶段。
统战与⼤同
敢把⼤同放在年号中的皇帝,不过三⼈。
被杜牧讥讽"南朝四百⼋⼗寺"却留不下达摩的梁武帝萧衍⽤过。
⼀代雄主耶律德光洛阳登基改"契丹国"国号为"⼤辽"后,也曾建元⼤同。
倡导⽇满亲善的清逊帝溥仪在伪满洲国新京(⻓春)"执政"时,年号为⼤同。
倘若算上⽇本,⼤同作为年号还被平城天皇和嵯峨天皇先后⽤过。
"平城京"是奈良时代的京都,⽽⼤同在北魏时期的名字就是平城。
儒家认为,⼈类的最⾼运⾏⽅式是:⼤同世界,⼩康社会。
⼩康⾃度,是以经济纽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
⼤同度⼈,是以道德教化为⼿段的世界主义。
以佛理度之:⼩康或为⼩乘,⼤同或为⼤乘。
⼤乘若兴,⾄少需三个条件:政治稳定,经济腾⻜和思想解放。
汉传⼋宗中,唯有华严宗将原版佛经中的⼤乘思想推⾄顶端。
谁在推?还真就是⼈家契丹⼈。
⼤同华严寺,坐西朝东,梁思成谓之"海内孤品",但随后却⼜贬"信⻤拜⽇"!后有详叙。
为什么推?要与汉地之禅宗分庭⽽抗礼。
华严宗既有形式逻辑的精密,⼜有辩证逻辑的深邃,对汉地道学家们的"理⽓论"有启蒙作⽤。
与此同时,北宋喝佛骂祖的"狂禅"作为历史的浪花,确也可称惊鸿⼀现。
粗浅的看,《⽔浒传》中的鲁智深可以当作狂禅的代表。
重庆谈判时,柳亚⼦求得主席《沁园春·雪》,孤篇压得⼤场⾯。
也许是感怀为何国共不能取⻓补短,双雄并⽴,在西湖边上写就:
安得华严能涌现,⼀龛⾹⽕礼狂禅。
华严禅,⼀种试着将华严宗和禅宗捏合在⼀起的某种失败尝试。
宋辽亲善历史证明只能始乱终弃,国共合作必然也只能偶尔为之。
但是,你汉地和尚如愿来辽辩经,我契丹焉有不收之理?
倘若你真来了,我就会这么问你:如来他来没来?
我⼤辽都算沾边,准备作死玩⼀下⼤同主义。
请问您⼤宋根基如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诸相⾮相,即⻅如来。
⼤⽯与象谦
西路军
谦卦,六⽘皆吉,上坤下⾉,象⽈:地中有⼭。
⻁思斡⽿朵(QuzOrdu)
在继续推进之前,这⾥再回顾⼀下第⼀卷论证过的结论。
和⽥⽟被两条⼤河冲刷:昆仑⼭的⽟⻰喀什河,喀喇昆仑⼭的喀拉喀什河。
喀什的本意是美⽟,下列地名都和⽟⽯崇拜脱不了⼲系。
境外:贵霜Kushan、兴都库什HinduKush、克什⽶尔Kashmir。
境内:喀什Kashgar、⻳兹Kucha、库⻋Kuchar。
单姓与复姓
《⽩⻁通义》是班固根据"⽩⻁观会议"的纪要,整理⽽成的重要⽂献。
此次会议上,对⼀直以来的"三皇五帝"的名称和归属做了皇家背书。
三皇是指伏羲、神农和祝融⸺祝融就是⽕神,可以认为是燧⼈⽒。
伏羲⼋卦定天地⽔⽕,神农尝百草明辨⻝物,祝融钻⽊取⽕促进⼤脑发育。
五帝是指⻩帝、颛顼、帝喾,尧帝和舜帝。
也就是说,班固认为,⻩帝部族的最后⼀任⾸领是舜。
古代称"禅让"为"尧舜之治",描述的是政权过渡的丝滑状态。
轩辕,连绵词,外来语,意指凌驾于巨型轱辘之上的⻓⻋。
轩辕是匈奴的祖先,曾驾⻓⻋征服炎帝、东夷以及蚩尤。
所以轩辕就是猃狁,反⽝旁来⾃"⽝戎",也就是匈奴⼈的狼图腾。
匈奴的另外⼀个名字是"昆夷",即昆仑⼭的蛮夷。
所以来⾃昆仑⼭的⻩帝部族相对于河南洛阳来说,就是来⾃西北。
东称夷,南称蛮,东南统称蛮夷;西称戎,北称狄,西北通称为戎狄。
西戎按照字韵的切读就是熊,即有熊⽒,或者匈奴的"匈"。
北狄的狄,字⾳通"帝",构字为掌握了⽕的⽝戎部落,⽽⽕代表的正是炎帝。
所以宇⽂鲜卑奉炎帝为始祖,⽽契丹是宇⽂⽒的后代,有萧规必有曹随。
之前说过有提,拓跋就是⻩帝的意思,所以宇⽂与拓跋⽃的是难解难分。
北狄玩得转⽕,但在⼤⽔⾯前,束⼿⽆策,只得引⼊外来部落平息⽔患。
所以舜招募的这个外来部族是浪个?如果将窗⼾纸捅破了,就是古羌⼈。
蜀地在不晚于战国时期,就能做出都江堰这种超越时代的神堤。
所以⼤禹治理⻩河⽽天下定,禹被尊为⽔官,舜为地官,尧为天官。
⽵书所记:禹治⽔有功,家天下⽽厦启,尧⻓⼦丹朱只能北归回到草原放牧。
🈸 《⽵书纪年》有两个版本,《古本⽵书纪年》与《今本⽵书纪年》。
"原本"为西晋时期,摸⾦校尉们在魏哀王的墓⽳中顺出来的。
"原本"散佚于五代,"今本"为明嘉靖年间突现于江湖的伪作。
"古本"则是清代的翰林编修朱右曾根据个⼈的⼀些推理,重新汇编⽽成。
《古本⽵书纪年》中,对尧舜"禅让"的记载真可谓⼀针⻅⾎。
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引古本云: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关于丹朱,《史记正义》引古本云: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相⻅也。
这就有了,丹朱率三苗之兵伐舜,讨伐的名义必然是国仇家恨。
丹朱⼤将夸⽗逐⽇误⼊⼤泽⽽死,后羿神箭加盟于舜,此消彼⻓,舜登帝位。
《汉书·匈奴列传》记载,昭君之⼦伊屠智⽛师,官⾄"右⽇逐王"。
由此看来,"夸⽗追⽇"的传说,很可能源于匈奴⼈的古⽼神话。
丹朱,就是Taij的⾳转,也就是道家认为的万物之源⸺太极。
所以⾝为尧的法定继承⼈嫡⻓⼦丹朱,⼜被引申为太⼦。
所以太⼦的原始含义为,王朝在进⾏下⼀个阶段的起始点,或者原点。
古⼈将围棋棋盘最中间的那个点,称为天元位,或者太极点。
正因如此,所以将围棋的起源记载为"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这就有了道家在《神农本草经》中,将朱砂裹⾐的红视为丹朱。
因此上,耶律阿保机封⻓⼦耶律倍之地,被称为契丹东丹国。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耶律倍被称为"⼈皇王"⸺
不就是太⼦的意思么?
夏桀之于妺(读末)喜,如同商纣之于妲⼰,如同周幽之于褒姒。
夏商周都被带⼥字旁的⼈拐跑了?乃⾄于为博美⼈⼀笑,不惜烽⽕戏诸侯?
不管太史公所记如何,幽王之举,令男默⽽⼥泪,堪称灭国级幽默⸺⾃彼⽇起,东周列国始。
⚓ 始皇帝奋灭六国,⼆世⽽亡;
汉⾼祖怒斩⽩蛇,王莽断为两汉。
三国烽烟骤起,司⻢狼顾归晋;
孔雀东南⻜,落为王谢堂前燕。
五胡祸乱中华,骄⽽投鞭断流,惊⽽草⽊皆兵,败则⻛声鹤唳。
北魏⼀统,孝⽂南迁,宇⽂裂为东西,关陇贵族上位。
隋征⾼丽呼"⼤业",李渊"加九锡"称"武德"。
李隆基为平安史之乱,⽽纵容节度使藩镇割据。
⼀鲸落,万物⽣,你⽅唱罢我登场,五代⼗国闹哄哄。
赵匡胤⻩袍加⾝,欲⽴为帝,却难防悠悠众⼝戳其脊背:
😠 你赵宋得国,乃是欺负柴⽒之孤⼉寡⺟,篡夺其位也!
但这不妨碍吴越钱⽒在修订《百家姓》的时候,将赵姓置为魁⾸。
这⾥我们挑⼏个西北戎狄汉化之后的复姓,重点说⼀下:
⾸先是秦汉时期的匈奴皇族,单于姓,猃狁的后代。
单于的全称是"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圐圙⾳转,意为天下。
"孤涂",圐圙⾳转,意为天⼦;"单于"则意为⾃豪。
"撑犁孤涂单于",汉⼈对其简称为"天骄",但实际上就是"天⼦"两个字的本源。
现今,多称复姓的字⾸。
将禅定的"禅",读为禅让的"禅",如已故的评书⼤师:单⽥芳。
再是五胡⼗六国的赫连。
刘勃勃建了"⼤夏",废刘汉之国姓,⽽以贺兰⼭为其族名,故改姓为赫连。
贺兰,圐圙⾳转,意为天下。
赫连的后代,有"赫"与"贺"姓。
⾄北朝,西魏斛律⾦吟唱《敕勒川》⿎舞⼠⽓。
斛律⾦,敕勒⼈,也称铁勒,古称⾼⻋或丁零。
⾄唐朝,沙陀⼈朱邪⾚⼼被赐姓李,后续李克⽤、李存勖和李嗣源。
⾄北宋,呼延家族⼤盛于朝堂,只求与契丹⼈决⼀死战,
呼延姓,颜师古认为,其在匈奴四⼤贵族的姓⽒排⾏榜中,位居榜⾸。
《汉书注》:匈奴中贵种有呼衔⽒,即今之呼延⽒。
斛律和呼延,都是圐圙⾳转,现多取其复姓⾸字,单称"斛"与"呼"。
阿保机妻⼦述律平为回鹘⾎统,因战场上的敌对关系,述律姓未被收⼊《百家姓》。
述律也是圐圙的⾳转,意为天下。
耶律阿保机出⽣为契丹的迭剌(读跌烈)部,同为圐圙⾳转。
成吉思汗征服克烈部后,四⼦托雷娶"克烈·唆鲁⽲帖尼"为妻。
⼜因其为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不哥的⽣⺟,唆鲁⽲帖尼史称"四帝之⺟"。
克烈,圐圙⾳转,意为天下。
克烈⼈世居⼟拉河与克鲁伦河之间,灭于西域库⻋(读居)。
⼟拉河、克鲁伦河、库⾞(⻋),都是圐圙的⾳转,意为天下。
此刻我们可以继续将圐圙⼆字拓展出的知识图谱,继续画下去:
🈸 你造吗?
之所以胡⼈复姓如此罕⻅,是因历史的三次⼤规模"改姓运动"。
第⼀次,先秦改姓,以避祸为主。如:
东⽅、西⻔、南宫、北郭,将⽅位去掉,改姓为:
⽅、⻔、宫、郭。
第⼆次,北魏太和年间,即孝⽂帝的激进汉化改⾰。
拓跋改姓元,贺跋改姓贺,不改也不会脑袋搬家,政策以激励为主。
⽐如⼭西晋城的贺跋村,就很有可能是赵匡胤与贺皇后的⾎脉。
贺皇后有可能就是鲜卑⼀族⸺但这⾥只是⼀提,不作展开。
第三次,明朝洪武年间,即明太祖开国之后。
朱元璋反元,恨屋及乌,也就憎恶鞑⼦的姓⸺
不改是要掉脑袋地!
⼀⾸关于改姓的歪诗过后,让我们⼀起进⼊到第三卷:
天下之姓何⽌百,汉⼈侧⽬复姓改。
皆因太祖⼀纸令,家谱满篇罗刹海。
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