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KiB
8.6 KiB
"圐圙"词根网络基础架构
1. 网络总体设计
1.1 中心节点:圐圙 (kulue)
圐圙作为整个语义网络的核心节点,具有以下特征:
音韵特征
- 发音:ku-lue
- 音韵结构:急促音(ku) + 缓坡音(lue)
- 音韵象征:天(ku)地(lue)相通的完整表达
语义特征
- 核心语义:天地相通,穹庐覆盖
- 空间概念:圆形穹顶的空间想象
- 文化内涵:包容性的宇宙观和治理理念
网络地位
- 中心性:所有其他词汇的语义源头
- 辐射性:向四个语义类别辐射
- 统一性:统一整个语义网络的核心逻辑
1.2 网络拓扑结构
圐圙 (kulue)
|
┌───────────────┼───────────────┐
| | |
地理概念 器物概念 政治概念
(Geographic) (Artifact) (Political)
| | |
┌───┴───┐ ┌───┴───┐ ┌───┴───┐
山脉 地名 轮状 容器 权力 组织
| | |
└───────────────┼───────────────┘
|
文化概念
(Cultural)
|
┌───────┴───────┐
精神境界 起源概念
2. 32个核心词汇清单
2.1 地理概念类 (Geographic Concepts)
山脉地名 (Mountain Names)
- 昆仑 (kun-lun) - 神话中的神山,天地相接之处
- 祁连 (qi-lian) - 连绵山脉,阻隔与连通并存
- 贺兰 (he-lan) - 西北屏障,文化交汇地带
- 岢岚 (ke-lan) - 山西地名,体现地理包容性
地理标识 (Geographic Markers)
- 轩辕 (xuan-yuan) - 黄帝之名,文化地理标识
- 呼伦 (hu-lun) - 呼伦贝尔,草原文化中心
- 库伦 (ku-lun) - 蒙古地名,政治地理标识
- 土拉 (tu-la) - 土拉河,文化传播路径
2.2 器物概念类 (Artifact Concepts)
轮状器物 (Wheel-like Objects)
- 轱辘 (gu-lu) - 车轮,圆形运动的完美体现
- 辘轳 (lu-lu) - 井上汲水器,连通地下与地上
- 骨碌 (gu-lu) - 滚动状态,动态圆形运动
- 咕噜 (gu-lu) - 滚动声音,运动的听觉表达
容器器物 (Container Objects)
- 囫囵 (hu-lun) - 完整不破,圆满无缺之意
- 葫芦 (hu-lu) - 容器植物,天地相通象征
- 糊涂 (hu-tu) - 混沌状态,原始完整性
- 胡卢 (hu-lu) - 古代容器,文化载体
2.3 政治概念类 (Political Concepts)
权力结构 (Power Structures)
- 固伦 (gu-lun) - 清朝公主封号,皇权延伸
- 克烈 (ke-lie) - 蒙古部落名,政治组织
- 库伦 (ku-lun) - 蒙古政治中心,权力聚合
- 呼伦 (hu-lun) - 部落联盟,政治联合体
治理概念 (Governance Concepts)
- 忽里勒台 (hu-li-le-tai) - 蒙古大会,民主决策
- 古列延 (gu-lie-yan) - 政治会议,集体决策
- 库里台 (ku-li-tai) - 部落大会,权力分享
- 呼拉尔 (hu-la-er) - 议会制度,民主参与
2.4 文化概念类 (Cultural Concepts)
精神境界 (Spiritual Realms)
- 崆峒 (kong-dong) - 道教圣地,精神修炼
- 空洞 (kong-dong) - 虚无境界,哲学概念
- 混沌 (hun-dun) - 原始状态,哲学起点
- 鸿蒙 (hong-meng) - 天地未分,宇宙初始
文化起源 (Cultural Origins)
- 洪洞 (hong-dong) - 移民起点,文化传播
- 弘农 (hong-nong) - 古代郡名,文化中心
- 宏图 (hong-tu) - 远大理想,文化愿景
- 鸿儒 (hong-ru) - 大学者,文化传承者
3. 语义关联体系
3.1 音韵关联规律
核心音韵模式
- ku-类音韵:昆仑、库伦、轱辘、固伦
- hu-类音韵:呼伦、囫囵、葫芦、混沌
- kong-类音韵:崆峒、空洞、鸿蒙
- hong-类音韵:洪洞、弘农、宏图、鸿儒
音韵变化规律
- 声母变化:k→g→h的音变序列
- 韵母变化:-un→-ong→-u的韵变规律
- 声调变化:声调对语义的影响
3.2 语义关联网络
核心语义特征
- 圆形特征:轱辘、囫囵、葫芦、圐圙
- 包容特征:呼伦、混沌、洪洞、鸿蒙
- 连通特征:昆仑、祁连、辘轳、崆峒
- 完整特征:囫囵、圐圙、混沌、宏图
语义演化路径
物理圆形 → 空间圆形 → 概念圆形 → 精神圆形
↓ ↓ ↓ ↓
轱辘 蒙古包 圐圙 天地相通
3.3 文化逻辑关联
空间逻辑
- 地理空间:昆仑、祁连、贺兰、岢岚
- 建筑空间:圐圙、蒙古包、穹庐结构
- 精神空间:崆峒、混沌、鸿蒙境界
时间逻辑
- 历史时间:轩辕、洪洞、弘农传承
- 循环时间:轱辘、骨碌运动循环
- 永恒时间:混沌、鸿蒙的永恒性
社会逻辑
- 政治组织:忽里勒台、克烈、库伦
- 文化传承:鸿儒、弘农、洪洞传播
- 民族融合:呼伦、固伦、胡汉交融
4. 词汇间关联关系表
| 词汇1 | 词汇2 | 关联类型 | 关联强度 | 关联描述 |
|---|---|---|---|---|
| 圐圙 | 昆仑 | 音韵+语义 | 强 | 核心音韵结构相同,都表示天地相通 |
| 圐圙 | 轱辘 | 音韵+功能 | 强 | 音韵相似,都体现圆形完整性 |
| 圐圙 | 囫囵 | 音韵+概念 | 强 | 音韵对应,都表示完整不破 |
| 昆仑 | 祁连 | 语义+地理 | 中 | 都是神圣山脉,地理文化标识 |
| 轱辘 | 辘轳 | 音韵+功能 | 强 | 音韵倒置,都是圆形运动器具 |
| 库伦 | 固伦 | 音韵+政治 | 中 | 音韵相近,都是政治权力概念 |
| 混沌 | 鸿蒙 | 语义+哲学 | 强 | 都表示原始状态,哲学起点 |
| 崆峒 | 空洞 | 音韵+精神 | 中 | 音韵相同,都表示精神境界 |
5. 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设计
5.1 节点设计
中心节点(圐圙)
- 形状:大圆形
- 颜色:金黄色(象征中心地位)
- 大小:最大(体现核心地位)
一级节点(四大类别)
- 形状:中等圆形
- 颜色:
- 地理概念:绿色(象征大地)
- 器物概念:蓝色(象征工具)
- 政治概念:红色(象征权力)
- 文化概念:紫色(象征精神)
二级节点(具体词汇)
- 形状:小圆形
- 颜色:对应类别的浅色调
- 标签:显示词汇和音韵结构
5.2 连接设计
连接线类型
- 实线:强关联(音韵+语义)
- 虚线:中关联(单一维度关联)
- 点线:弱关联(间接关联)
连接线颜色
- 红色:音韵关联
- 蓝色:语义关联
- 绿色:文化关联
- 紫色:综合关联
5.3 交互功能
节点交互
- 点击节点:显示详细信息
- 悬停节点:显示基本信息
- 双击节点:展开相关子网络
网络交互
- 缩放功能:支持网络的放大缩小
- 拖拽功能:支持节点位置调整
- 筛选功能:按类别或关联强度筛选
6. 验证与完善机制
6.1 词汇验证标准
音韵验证
- 音韵结构:是否符合"急促音+缓坡音"模式
- 音韵变化:是否符合历史音变规律
- 音韵对应:是否与其他词汇形成音韵对应
语义验证
- 核心语义:是否体现"天地相通"的核心概念
- 语义关联:是否与其他词汇形成合理关联
- 语义演化:是否符合语义演化规律
文化验证
- 文化内涵:是否承载相应的文化内涵
- 历史证据:是否有历史文献或考古证据支撑
- 现实使用:是否在现实语言使用中存在
6.2 网络完善机制
动态更新
- 新词汇发现:发现新的相关词汇时的添加机制
- 关联调整:根据新证据调整词汇间关联关系
- 网络优化:根据使用情况优化网络结构
质量控制
- 专家评审:邀请语言学和文化学专家评审
- 同行评议:通过学术同行评议完善网络
- 用户反馈:收集用户反馈持续改进
本架构为"圐圙"词根网络的基础框架,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