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han3000/汇票/时代周刊_阴间经济学封面故事.md

246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时代周刊 TIME
## 2023年12月第4期 | 中文版
---
# 封面故事
## 阴间经济学:
## 死亡如何成为最后一个万亿市场
**当AI威胁要让人类永生时死亡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
*撰文:李明华 | 摄影:王大伟*
---
### 引言:万亿赛道的最后机会
2023年11月15日OpenAI发布GPT-5的同一天上海龙华殡仪馆的股价悄然涨停。这个看似荒诞的巧合实际上揭示了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商业真相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永生的时代死亡正在成为人类最后一个万亿级市场。
从硅谷的数字永生创业公司到中国农村的纸钱工厂从梵蒂冈的赎罪券2.0,到新加坡的区块链祭祀平台——一个横跨生死两界的庞大经济体系正在悄然成形。我们称之为"阴间经济学"。
**核心数据:**
- 全球死亡产业市场规模1.02万亿美元2023年
- 中国殡葬市场年增长率15.2%
- 美国数字遗产管理服务用户4200万人
- 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2.8万亿美元
---
## 第一章:硅谷的永生焦虑
### "死亡是一个可以解决的工程问题"
11月的帕洛阿尔托秋雨绵绵。在Sand Hill Road的一间咖啡厅里29岁的华裔创业者陈维克Victor Chen向我展示他的最新项目Eternal.ai一个承诺"让死亡变得可选"的人工智能平台。
"我们不是在卖产品,我们在卖时间,"陈维克说他的公司刚刚完成了由红杉资本领投的5000万美元A轮融资。"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现在就死。"
Eternal.ai的商业模式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通过分析用户的数字足迹、生物数据和行为模式AI系统可以创建一个"数字灵魂",在用户生物死亡后继续存在。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灵魂可以继续工作、创造价值,甚至纳税。
"想象一下爱因斯坦的AI版本还在为你解决物理问题莎士比亚的数字灵魂还在写剧本"陈维克的眼中闪烁着硅谷特有的狂热,"死亡将不再是生产力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但这种技术乐观主义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商业逻辑。根据我们获得的内部文件Eternal.ai计划对每个"数字灵魂"收取年费999美元并从其创造的价值中抽取30%的佣金。如果按照全球每年5700万死亡人口计算这将是一个年收入超过570亿美元的生意。
### 数字永生的阶级分化
然而永生技术的发展正在创造新的社会不平等。在旧金山的Mission区我遇到了玛丽亚·冈萨雷斯Maria Gonzalez一位单亲母亲和清洁工。当我问她是否考虑过数字永生服务时她苦笑着摇头。
"我连iPhone都买不起怎么可能买永生"她说,"富人可以永远活着,穷人还是要死。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钱的问题。"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王James Wang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担忧。他的团队发现数字永生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永生阶级"和"必死阶级"的分化。
"我们正在见证人类历史上最根本的不平等:生死的不平等,"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死亡变成一种选择时,它也变成了一种特权。"
---
## 第二章:中国式死亡创新
### 从纸钱到NFT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距离硅谷8000公里外的河北保定另一场关于死亡的革命正在进行。在这个被称为"中国纸钱之都"的小城,传统的冥币制造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升级。
保定市冥币制造协会会长张建国向我展示了他们的最新产品:带有二维码的"智能冥币"。死者家属可以通过扫码向逝者的"阴间账户"转账,系统会自动计算汇率并生成电子收据。
"以前烧纸钱,你不知道死人收到没有,"张建国说,"现在有了区块链技术,每一笔转账都有记录,保证送达。"
这听起来像是玩笑但背后的商业逻辑却异常严肃。根据中国殡葬协会的数据中国每年在丧葬用品上的支出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纸钱等祭祀用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 "阴间支付宝"的崛起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科技公司已经开始认真对待这个市场。腾讯内部的一个秘密项目"微信阴间版"正在开发中,允许用户向已故联系人发送虚拟礼品和数字货币。
"我们发现,很多用户在亲人去世后仍然会给他们发微信,"腾讯产品经理李小雨(化名)透露,"既然有这个需求,为什么不提供相应的服务呢?"
阿里巴巴也没有落后。支付宝的"阴间钱包"功能已经在内测阶段,用户可以为逝去的亲人开设虚拟账户,定期转入"阴间币"。每次转账,阿里都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这不是迷信,这是情感需求的商业化,"阿里巴巴副总裁陈明(化名)解释道,"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方式来表达思念。"
### 监管的灰色地带
但这些创新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政府正在研究如何监管这些"数字迷信"活动。
"我们支持技术创新,但不能让封建迷信借着科技的名义死灰复燃,"这位官员说,"特别是当这些活动涉及大量资金流动时。"
---
## 第三章:全球死亡经济的地缘政治
### 梵蒂冈的数字化转型
在罗马,教皇方济各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义救赎的价格。
梵蒂冈银行(正式名称为宗教事务银行)最近推出了一项名为"数字赎罪券"的服务。信徒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购买"灵魂积分"用于减少炼狱中的时间。每个积分售价0.99欧元,可以减少一天的炼狱时间。
"这不是在出售救赎,"梵蒂冈发言人强调,"这是在为信徒提供一个更便捷的方式来表达忏悔和慈善。"
但批评者指出,这与中世纪的赎罪券制度没有本质区别。德国路德教会的发言人马丁·施密特牧师愤怒地表示:"500年前我们的先辈为了反对这种做法而发起了宗教改革。现在他们又想用手机应用来重复同样的错误。"
### 伊斯兰金融的创新
与此同时伊斯兰世界也在探索符合宗教法的死亡金融服务。迪拜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Halal Afterlife推出了符合伊斯兰教法的"来世保险"产品。
"我们不能保证天堂,但我们可以帮助穆斯林为来世做好财务准备,"公司CEO阿卜杜拉·本·萨利姆说。
这种保险产品的运作方式颇为巧妙:投保人定期缴费,资金被投资于符合伊斯兰教法的项目。如果投保人去世,保险金将用于慈善事业,为其在来世积累"善行积分"。
### 中印死亡经济竞争
在亚洲中国和印度正在展开一场关于死亡经济主导权的竞争。印度的IT巨头塔塔集团最近宣布投资10亿美元开发"数字轮回"平台,承诺帮助用户追踪和优化他们的轮回进程。
"轮回是一个复杂的算法,"塔塔集团数字业务负责人拉杰什·古普塔解释道,"我们的AI系统可以分析用户的业力数据提供个性化的修行建议帮助他们在下一世获得更好的投胎机会。"
中国政府对此高度关注。据内部消息,中国正在制定"数字死亡国家标准",试图在这个新兴市场中确立话语权。
---
## 第四章:死亡焦虑的商业化
### 恐惧经济学
为什么死亡会成为如此巨大的商业机会?答案在于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恐惧。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的研究显示人们愿意为减少死亡焦虑支付的金额远超其他任何商品或服务。在他的实验中被试者平均愿意支付年收入的23%来购买"死后保障"服务。
"死亡焦虑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诺顿教授解释道,"商业机构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焦虑,就能创造出几乎无限的需求。"
这种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死亡产业能够维持如此高的利润率。美国殡葬业的平均毛利率超过60%,远高于大多数其他行业。
### 情感勒索的艺术
但这种商业模式也引发了伦理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指出,死亡产业经常利用人们的悲伤和恐惧进行"情感勒索"。
"他们会告诉你,如果不买最贵的棺材,就是对死者的不敬,"消费者权益律师莎拉·约翰逊说,"这种销售策略在任何其他行业都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 数字时代的新焦虑
数字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死亡焦虑形式。"数字遗产焦虑"——担心死后数字身份被滥用或遗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商业机会。
Google、Facebook、Apple等科技巨头都推出了"数字遗产管理"服务,帮助用户规划死后的数字生活。这些服务通常需要付费,并且会产生持续的收入流。
"我们不仅要为活着的时候付费,现在还要为死后付费,"科技评论家凯文·凯利感叹道,"死亡正在变成一种订阅服务。"
---
## 第五章:监管的困境
### 政府的两难
面对快速发展的死亡经济,各国政府都面临着监管困境。一方面,这个行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迷信活动。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最近发布了关于"数字死亡服务"的监管指导意见,要求相关公司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他们购买的服务"无法得到科学验证"。
"我们不能阻止人们相信来世,但我们可以确保他们不会被欺骗,"FTC主席丽娜·汗说。
### 国际协调的挑战
更复杂的是,死亡经济的全球化特征使得单一国家的监管变得困难。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可以向全世界销售"数字永生"服务,而几乎不受任何监管。
联合国正在考虑制定"全球数字死亡权利宣言",但各国在具体条款上分歧巨大。发达国家希望保护消费者权益,发展中国家则担心过度监管会阻碍创新。
### 宗教自由vs消费者保护
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宗教自由和消费者保护。许多死亡经济服务都声称具有宗教基础,这使得监管变得极其敏感。
"我们不能因为某种信仰听起来荒谬就禁止它,"宗教自由律师大卫·科特曼说,"但我们也不能让人们在宗教的名义下被经济剥削。"
---
## 第六章:未来的死亡
### 永生技术的临界点
许多专家认为,我们正在接近一个历史性的临界点。如果生命延长技术真的能够实现人类永生,那么整个死亡经济都将面临颠覆。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会死的人类,"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预测,"到2045年死亡将变成一种选择而不是必然。"
但即使在永生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死亡经济也不会完全消失。相反,它可能会转向新的商业模式:销售"死亡体验"、"临时死亡"或"死亡旅游"。
### 新的商业模式
一些创业公司已经开始探索这些可能性。"Death Experience Inc."提供虚拟现实死亡体验,让用户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死亡的感觉。"Temporary Death Services"则提供"可逆死亡"服务,让用户体验短暂的临床死亡状态。
"当死亡不再是终点时,它就变成了一种娱乐,"该公司CEO杰森·米勒说"我们正在将死亡从恐惧转化为体验。"
### 哲学的商业化
这些发展也引发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如果死亡可以被买卖,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永生成为商品,那么人类的尊严何在?
哲学家们开始将这些问题商业化。"存在主义咨询"、"死亡哲学课程"、"意义制造工作坊"等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一个死亡可以被购买的世界里,哲学变成了必需品,"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内格尔说,"人们需要专业帮助来理解存在的意义。"
---
## 结语:最后的边界
当我结束这次关于死亡经济的调查时,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心头:在一个一切都可以被商业化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吗?
也许答案就在于死亡本身的悖论性质。正是因为死亡无法被真正控制或验证,它才成为了完美的商业机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些承诺来世幸福的服务是否真的有效,正如我们永远无法退货一个不满意的死后体验。
但这种不确定性也是死亡经济最大的弱点。当科学技术最终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时,这个建立在恐惧和无知基础上的万亿市场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崩塌。
或者,也许不会。也许人类对死亡的焦虑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即使在永生成为现实的时代,我们仍然会为了心理安慰而购买各种死亡相关的服务。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只要人类还会思考死亡,就会有人试图从这种思考中获利。死亡经济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现象,它是人类条件本身的反映——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对意义的渴望,以及对控制不可控制事物的永恒冲动。
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死亡经济就是研究人类自身。而这,或许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
**封面故事到此结束**
---
## 本期其他内容
### 国际新闻
- **乌克兰战争进入第22个月冬季攻势的经济代价**
- **中美气候合作新突破:碳交易市场对接谈判启动**
- **印度超越中国成为世界最大人口国的经济影响**
### 商业
- **ChatGPT一周年AI革命的赢家与输家**
- **电动车价格战特斯拉vs比亚迪的全球较量**
- **加密货币监管新时代:各国政策大盘点**
### 科技
- **量子计算商业化元年IBM、Google的最新突破**
- **脑机接口临床试验Neuralink的争议与希望**
- **元宇宙泡沫破裂后VR/AR行业的重新洗牌**
### 社会
- **Z世代的职场革命远程工作如何重塑企业文化**
- **老龄化社会的商业机遇:银发经济的万亿市场**
- **教育科技的下半场AI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
**时代周刊中文版**
**主编:张伟民**
**执行主编:李晓华**
**本期责编:王小明**
**订阅热线400-888-TIME**
**官方网站www.time.com.cn**
**微信公众号:时代周刊中文版**